中学生亲子依恋的特点及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父母亲密的调节作用
本文选题:中学生 + 亲子依恋 ; 参考:《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6期
【摘要】:以六城市2630名中学生为被试,用问卷法考察中学生亲子依恋、父母亲密和社会适应的状况,发现:(1)中学生母子依恋质量高于父子依恋质量;男生的父子沟通、母子疏离和父子疏离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随年级升高,亲子依恋质量显著下降;(2)亲子依恋各维度与社会适应各维度存在显著相关。积极社会适应四维度上的得分,存在双亲安全依恋型一方安全依恋型(父子安全-母子不安全型和父子不安全-母子安全型)双亲不安全依恋型的情况,消极社会适应的得分则恰好相反;(3)父母亲密能够调节亲子依恋对社会适应的预测作用。
[Abstract]:Taking 2630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rom six cities as subjects, we investigated parent-child attachment, parental intimacy and social adapt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y questionnaire. It was found that the qualit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ttachment to mother and s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father and son, and that the quality of male students' parent-son attachment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father and son. The scores of mother-son alienation and father-son alien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irls; with the grade increasing, the quality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2)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imensions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social adaptation. The scores of the four dimensions of positive social adaptation showed that there were two types of safe attachment: the safe attachment of both parents (the safety of father and son, the unsafe of mother and son, and the safety of father and son). The score of negative social adaptation was the opposite (3) that parental intimacy could regulate the predictive effect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on social adapt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XLX001)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争艳;赵冬艳;雷雳;;亲子性话题沟通风格对青少年性行为和性态度的预测:依恋的调节效应[J];心理学报;2007年06期
2 温忠麟,侯杰泰,马什赫伯特;潜变量交互效应分析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5期
3 池丽萍 ,辛自强;儿童对婚姻冲突的感知量表修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世奎;;博士培养质量评价的差异性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2期
2 郭光胜;;健康的依恋关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J];才智;2011年04期
3 陈丽君;程利国;;青少年依恋发展特点的初步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8期
4 雷雳;伍亚娜;;青少年的同伴依恋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年02期
5 龙勇;常青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类型、融资方式与联盟战略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6 刘云;石金涛;;组织创新气氛与激励偏好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交互效应研究[J];管理世界;2009年10期
7 葛宝山;王侃;;个人特质与个人网络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基于网店创业者的调查[J];管理学报;2010年12期
8 赵科;尹可丽;;大学生性态度的理论构建及其与“大七”人格的关系[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9 蒋玉梅;王亚琨;罗婷婷;徐亮;张进辅;;大学生父亲依恋状况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年04期
10 王树青;宋尚桂;;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亲子依恋、因果取向之间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程新生;罗艳梅;申拴亮;李海萍;;控制方式对控制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褚荣伟;;调节作用、中介作用及其在营销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3 程新生;罗艳梅;程璐;申拴亮;;控制方式对控制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邹鹏;于渤;;成员制营销模式下客户忠诚驱动机制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许思安;汉族、壮族、蒙族、纳西族人格结构的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赵梅;婚姻冲突及其对青春期子女的影响[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韦小柯;多元化业务相关性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吴波;基于匹配视角的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张月莉;复杂购买行为模式下品牌忠诚形成与发展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赵建欣;农户安全蔬菜供给决策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孟晓斌;国际创业背景下中小企业组织动态能力及其绩效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杨从杰;中层经理人力资源管理职责及胜任特征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新昕;主动性人格对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2 宋海荣;青少年依恋、自尊及其二者关系的发展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琚晓燕;青少年依恋的测量及其与自尊、社会适应性关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4 陈凤荣;中学教师工作倦怠与工作特征、教学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5 芦炎;初中生抑郁症状与依恋、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春莉;大学生自我差异、归因风格和行为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赵冬艳;北京城区高中生亲子沟通、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的性行为和性态度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姜凌云;依恋理论的人际关系说及其实用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咏梅;青少年依恋及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10 张磊;公司创业决策中绩效反馈的情景调节聚焦和控制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温忠麟,侯杰泰,马什赫伯特;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J];心理学报;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灿灿;邹泓;余益兵;;中学生孝道信念的特点及其与亲子依恋和人际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6期
2 鹿传英;;打了一年思想仗[J];人民教育;1965年03期
3 周德民;;这些书中学生不能看吗?[J];湖南教育;1979年02期
4 刘诗;;谈谈临摹[J];江苏教育;1981年04期
5 喻家琪;;加强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J];人民教育;1982年07期
6 毛志成;;师道[J];天津教育;1982年01期
7 ;1982年上海市各区、县中学生数学竞赛试题[J];数学教学;1982年04期
8 丁伟,康秀兰;城乡1696名中学生青春期卫生教育对比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85年04期
9 薛来弼;;谈中学生的理想教育[J];教育评论;1985年05期
10 喻安荣;;中学生早恋及其教育[J];四川教育;198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翟一飞;;中学生体育锻炼自我妨碍行为的调查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程军;;宣泄与健康——浅谈班主任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引导作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3 程军;;宣泄与健康——浅谈班主任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引导作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4 孟四清;;中学生问题行为量表的理论构建与编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5 汪之顼;杨振宇;荫士安;;不同性别中学生青春期前后学习成绩变化的分析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第五届妇幼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6 黄盈;马丽莉;梁宝勇;;对中学生生活应激和困扰症状的调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龚翠萍;张捷;;包头市宏志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照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徐方忠;冯年琴;;听力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陈先献;钱跃升;武轶农;苏军英;刘海燕;;中学生尝试吸烟者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摘要)[A];第12届全国吸烟与健康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李国瑞;;上海市中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的研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成雄 王玉国;市三运会暨第二届中学生运动会闭幕[N];天水日报;2009年
2 赵文;中学生为何不认技校这条路[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3 商州二职中 王小亚;当代中学生心理及行为浅析[N];商洛日报;2006年
4 朱剑慧;以色列中学生:成绩不是生活的中心[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5 石雨川;穿要名牌 吃要精美 用要高档观[N];雅安日报;2008年
6 黄艾禾;一个另类中学生的写作世界[N];光明日报;2008年
7 孟民 祝嘉;完不成社会实践 中学生不能毕业[N];宝鸡日报;2009年
8 记者 邵涌河;我市一中学生发明英文规范 书写训练方案获国家专利[N];赤峰日报;2010年
9 高密市第五中学 吴宾;新课标下中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探究[N];学知报;2010年
10 ;迷失在“伊甸园”[N];自贡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启刚;青少年情绪调节:结构、影响因素及对学校适应的意义[D];吉林大学;2009年
2 郑淮;场域视野下的学生社会性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肖汉仕;中学生非理性信念量表编制及非理性信念干预[D];中南大学;2007年
4 赵瑞情;中学生社团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亓圣华;中学生羞耻感与身体锻炼之间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月娟;中学生学习能力倾向测验的初步编制[D];中南大学;2002年
7 杨彦平;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翟一飞;中学生锻炼自我妨碍行为及其相关心理因素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小洋;中学生个人认识论的特点及与自我提问、创造性思维的关系[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倩;学校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锐;中学生出路与国民政府教育改革(1930—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魏彬;中学生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引导[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郭新平;中学生数学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策略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龄;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惠进志;当代中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鹏;中学生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特点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璇;培养中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伟锋;河南某县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9 吴红顺;中学生知识学习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琼;论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与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050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905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