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合作探析:模式、动力机制、过程模型
本文选题:区域教育合作模式 + 动力机制 ; 参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摘要】:区域教育合作是区域内或跨区域教育合作主体基于各自的教育资源,围绕教育活动所开展的互利共赢的社会教育类活动。区域教育合作模式有政府主导型和自由结合型两种。区域教育合作的动力机制涉及影响合作的内生牵引力、外生推动力、合作阻力等因素。区域教育合作过程可划分为具有合作意愿、自我评估等九个环节,合作准备阶段、合作确定阶段等四个阶段。
[Abstract]:Regional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is a mutually beneficial and win-win social educational activity based on their respective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re are two modes of regional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government-oriented and free-combination. The motive mechanism of regional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involves factors such as endogenous traction, exogenous driving force, cooperative resistance and so on.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nine stages: willingness to cooperate, self-evaluation, cooperation preparation and cooperation determination.
【作者单位】: 河北工业大学;
【基金】: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JW-08)
【分类号】:G5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同成;;“期刊承认”VS“共同体承认”:我国学术知识生产动力机制的“悖论”[J];学术交流;2010年01期
2 李明;;公民责任意识:结构与动力分析及其教育的行动策略[J];心理学探新;2010年01期
3 李锦奇;;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02期
4 王中强;;关于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情况的调研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02期
5 琚向红;;农民工教育培训动力机制与有效路径选择[J];现代农业;2010年02期
6 白新欢;;教师评价的导向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影响[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沈卉卉;;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动力机制对教育教学的一点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04期
8 王怡然;张楠楠;;高校创新团队互动过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05期
9 王峰;李慧;单大卯;;微观学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探究[J];内江科技;2010年02期
10 饶志华;;论构建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动力机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佳;;中国行政改革动力研究综述——行政改革动力的多维度分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国平;吴俞;;一类具有孤立波性质的热带云团的动力学分析[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3 张永垂;张立凤;姜杨;;北太平洋海表面高度低频变异的动力机制研究[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4 黄烨菁;;国际服务外包的技术效应[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5 李岩;;不同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企业转化生产方式动力机制分析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6 金宝刚;张韧;王桂华;;吕宋海峡以东中尺度涡变化规律研究[A];“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袁炜;;清洁煤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初探[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8 李彩玲;陈艺芳;蒋荣复;;热带低压远外围强对流天气的动力机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杨康权;陈忠明;;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激发西南低涡暴雨维持的机制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袁媛;吴昊;;陕西中南部一次暴雨过程的成因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李成勋;找寻城市化的动力之源[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2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陈宪;率先转变发展方式,上海要走在前列[N];解放日报;2010年
3 记者 李琛奇 实习生 张冬梅;甘肃“四轮驱动”优化经济结构[N];经济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映;制革业:结构调整引导产业转型[N];中国电子报;2010年
5 马晓龙;城市发展应提升以旅游休闲产业为核心的综合竞争力[N];中国旅游报;2010年
6 记者 张平;找准在国际发展潮流中的“南昌定位”[N];南昌日报;2010年
7 徐文秀;让基层干部有盼头有劲头[N];学习时报;2010年
8 记者 李建平;扩权强镇 昆明突围[N];昆明日报;2010年
9 周小刚 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民市民化的国外研究视角[N];中国人口报;2010年
10 李文利;市委八届六次全会的重要意义[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彦鑫;太原市生态城市建设及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张会新;我国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江霈;中国区域产业转移动力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D];南开大学;2009年
4 周文军;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动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关世勋;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张力机制及其策略选择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6 王福涛;创新集群成长动力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田安意;企业信息化的动力机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8 刘雪妮;我国临空经济的发展机理及其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9 樊鸿伟;浦东新区金融产业集群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纪;产品内国际分工:动因、机制与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秀珍;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演化发展与经济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响;STS视野中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3 罗洁;重庆城市化动力机制及发展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吴秀奎;沿边城市发展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曹峰春;高尔泰美学思想的策动机制——感性动力[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董冰;和谐社会视角下企业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创新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7 吴云天;基于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机制构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8 周斌;寿光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陈泉;系统理论视角下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分析与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10 郑国诜;生态工业发展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346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934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