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模式与研究反思

发布时间:2018-05-28 04:27

  本文选题:教育技术学 + 理论体系 ; 参考:《现代教育技术》2010年10期


【摘要】: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研究是当前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的重要主题。经过学术界多年的探索,产生了不少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并形成了三种模式。但这些理论体系及其构造过程与方法尚存在很大的缺陷,需要从前提、科学性、方法论、完备性以及本土化等多各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反思。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basic theory research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t present. After many years of academic exploration, a lo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ory system, and formed three models. However, these theoretical systems and their construction processes and methods still have great defects, which need further reflection from many aspects, such as premise, science, methodology, completeness and localization.
【作者单位】: 楚雄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分类号】:G40-0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恩成;王小平;姜韬;江国学;;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体系[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2 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3 汪基德;;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4 孔维宏,高瑞利;从领域到学科——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3年04期

5 桑新民;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龙;教育技术学科知识体系的构成——三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2 顾明远;试论网络文化对传统教育的冲击[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3 焦建利;教育技术学元研究论纲——教育技术学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4 冯秀琪;教育技术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5 郑旭东;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及其理论结构[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8期

6 徐晓东;存在万能的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吗?[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9期

7 南国农;高校信息化教育课程:教材教法浅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8 ;“教育技术领域新界定”的再解读——对AECT05教育技术定义的理解和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9 江北战;探寻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10 蒋家傅;以人为本:后现代语境下对教育技术的历史唯物主义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徐晓雄;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加涅思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梁林梅;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绩效技术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钟柏昌;教育工程学新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赵剑;网络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汪基德;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航;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谢云;创新推广理论视野中的教育信息化策略[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温志华;中学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桂林;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5 朱鄂桂;教育技术实践的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伍正翔;从“祛魅”到“附魅”:教学设计的范式转换[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关立雁;现代教学媒体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应用的绩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晶;深入发展时期教育技术理论演变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9 林广成;教育软件的人机界面设计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孔利华;解释学视域的教育技术[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美凤;解析美国教育技术的三条历史发展线索[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8期

2 黎加厚;e-Education:电化教育的新定义──关于《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英文译名更新的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3 乔立恭;在进展中对电化教育再认识[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05期

4 何克抗;也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论——与李秉德先生商榷[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5 李康;美国教学技术与我国教学论之比较[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6 李龙;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体系——一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7 李龙;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二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8 南国农;新世纪信息化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推进“14345工程”[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12期

9 李康;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10 任剑锋,焦建英;教育技术的多元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永云;;体验式教育的理论基础浅析[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11年05期

2 郑建业;;我这样读苏霍姆林斯基[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11年05期

3 孙博;陈伟;邱枫;;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4 陈小民;;教育学原理对教育技术学的启示[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年08期

5 王小丹;高允锁;郭敏;;课堂教学质量可拓综合评判方法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1年03期

6 刘占彦;孙玉;;加强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的必要性[J];大家;2011年15期

7 马海群;;评价学的开创与奠基之作——评《评价学:理论、方法、实践》[J];图书情报知识;2011年04期

8 温剑波;;布尔迪厄的教育哲学思想浅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9 方八容;;试析我国教育传播学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东南传播;2011年07期

10 吉标;;“教育理论工作者”角色的澄清与反思[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明东;陈瑶;;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系统论[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冯晓林;;儒家教育学说的逻辑起点试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张春钺;;创建教育合作学的理论体系[A];首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2年

4 苏思慧;;右脑与直观性原则[A];广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广西高教研究》创刊十周年(1985-1995)论文选集[C];1996年

5 朴雪;刘家勋;吴昌明;;关于构建双发展教学评价理论体系的探索[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大章;侯怀艮;;试论陶行知的科学教育思想[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7 阎有生;史群耀;;学习陶行知十大精神[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第三、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2年

8 王华容;;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困惑[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王彬;向茂甫;;教育学史在我国的演进和发展——学科制度建设的视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10 张咏梅;吴荣先;;初中生依恋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方智范;对语文教育理论体系的“痛感”与“重构”[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李令清;对教学反思“发烧”问诊[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 刘建平;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扎实推进一流大学建设[N];天津教育报;2007年

4 缪榕楠;和谐社会中的教育和谐[N];新华日报;2007年

5 郭雄伟;以十七大精神为统领 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N];商洛日报;2007年

6 胡乐乐;想象力之于教育学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罗金远;“大教育”需要新眼光[N];光明日报;2007年

8 记者 唐慧卿;市教育局主题宣传教育务求实效[N];宁波日报;2008年

9 网络科技时代海口实验学校 陈海洋;正确统筹基础教育信息化六大关系[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10 江教;吴江“特色学校建设”国家级课题顺利结题[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晓雄;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加涅思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唐爱民;道德教育范畴论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胡加圣;基于范式转换的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刚宏;论邓小平的教育思想[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曾茂林;建构“教育场论”关键因素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3 郁惠;罗炳之教育研究思想论略[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郜影;新加坡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5 商利民;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周凤瑾;教育技术学范畴问题探析[D];河南大学;2009年

7 张娟;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D];扬州大学;2004年

8 刘长贵;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邵先锋;从“名教出于自然”到“名教即自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郭辉;基于E-Learning的CSTB学习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9452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9452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7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