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学习科学:架构课程发展的新参照系

发布时间:2018-08-07 18:03
【摘要】:20世纪80-90年代,北美及欧洲的认知科学及教育研究领域的有识之士,几乎同时启动了时学习机理的新探索,奠基了今日的学习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催化并支撑了学习科学向教学及课程领域的渗透,新的课程发展参照系正在建立。来自发达国家及地区的课程改革成功经验,为理解学习科学与课程发展的关系提供了借鉴。例子表明了学习科学视域中课程发展的几个关键要素:学习者中心、追求理解、促进卓越、个体道德——社会——智力的全面发展,以及技术的不可或缺。论证也表明,学校教育功能难以满足新文化背景下个体发展的需要,难以履行教育的全部使命;非正式学习必将成为教育创新的一个基点。
[Abstract]:In the 1980s and 1990s, people with insight in the field of cognitive science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started a new explor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time learning at the same time, and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oday's learning scienc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talyzes and supports the penetration of learning science into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fields, and a new reference system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s being established.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curriculum reform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science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Examples illustrate several key element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of learning science: learner-centered, the pursuit of understanding, the promotion of excellenc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ethics-social-intelligence, and the necessity of technology. The demonstration also shows that the func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it is difficult to fulfill the whole mission of education, and informal learning will become a basic point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学习科学研究中心;
【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项目“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科学教育有效方式研究:中欧比较的视角”(编号:2008,C类)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裴新宁;叶莹;;AP科学项目发展与我国高中理科课程改革推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2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云;;成人学习过程的建构主义分析[J];成人教育;2007年01期

2 郝中超;;运用项目教学法实施编程语言教学的教学设计过程[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李芒;郑葳;;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历史审视[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4 孙亚玲;知识观学生观与教学理念[J];大理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何奎莲;;构建有效学习的舞台[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张建华;谈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学习环境[J];化学教育;2005年02期

7 申仁洪,黄甫全;创新性成长模式:教师教育的实现样式[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8 曲中林;知识提取与课堂教学实效的相关研究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9 骆川义;刘明杰;孙僵明;;文科类专业微积分课程教学中形象思维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年02期

10 兰茂景;论多元智能理论的现实意义[J];固原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典顺;数学:意义的领域[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帅;知识与幸福[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永锋;从“建构性学习”到“学生有效参与”[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徐彦辉;数学理解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龚坚;土家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吴支奎;课堂中的意义建构[D];西南大学;2009年

7 王佑镁;协同学习系统的建构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周敏;语文课程“动姿化”知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郭晓娜;理解性学习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名卓;网络课程的可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黎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学习迁移理论的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尹文静;同分异构体概念的理解与相关问题解决的实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杨树元;基于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设计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春耀;网络环境下PBL的模式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姜春霄;网络环境下PBL中减轻认知负荷的策略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6 高智英;促进知识建构的网络课程学习情境创设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7 严多佳;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8 马润仙;学习迁移理论在乡镇中学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闫鑫栩;新手的职场学习内容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金凤;初中数学生成性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爱菊;申传胜;;开发与利用家长课程资源的方式[J];教育科学论坛;2010年02期

2 吴艳玲;;课堂教学中课程权力运用失当例谈——以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相交(垂直)”一节课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0年02期

3 张红梅;李劲松;;民族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出路探究[J];新西部;2010年01期

4 李楠;;加强课题研究 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J];职业技术;2010年01期

5 郭太生;;科学推行养成教育 促进学校和谐发展[J];政府法制;2010年05期

6 吴青;胡兴昌;;台湾高中生物科课程暂行纲要与大陆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之比较[J];教育科学论坛;2010年02期

7 朱开秀;;浅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职业;2010年06期

8 王海燕;米伟娜;;浙江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新课改的心理适应性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0年01期

9 潘涌;朱嬉;;新课改最前卫的课堂:释放学习者的表达欲——杜郎口课堂教学改革印象[J];教育科学论坛;2010年01期

10 温儒敏;;语文教育研究的困扰与前景——《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前记[J];语文建设;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红军;;试点工作背景下高师《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改革实践研究[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李光强;;学校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南卷)[C];2010年

3 曹芳智;;以人为本 彰显特色 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教师的发展》课题研究总结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陕西卷)[C];2010年

4 陈忠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和谐教育的内驱力[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5 王爱武;;建构学习共同体 促进有效互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6 李寒斌;;浸入式英语教学渗透到体育活动中的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7 周陆妹;;以乡土体育文化为载体 探索课程园本化[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8 曾志娟;;新课标下,教师角色定位探讨——如何演绎科学教师的角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9 农克宁;;运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10 刘晋辉;;浅谈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四川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崔允oa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 教授;把握教学研究方向[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朱哲;狠抓落实着力解决教育突出问题[N];光明日报;2010年

3 王敏勤 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 教授;课标和教材很重要[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王占林 特约记者 杨吉庆;提升站立点 选准参照系[N];解放军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柯进;台湾教改在争议中艰难前行[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三钢二幼 黄育晶;教师在科学活动中的角色[N];三明日报;2010年

7 刘植荣;央企高管60万薪酬高不高[N];中国改革报;2010年

8 张科 郭红雨 本报记者 李芙蓉;标准化操作平台:规范执法有了电子“参照系”[N];中国税务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丰捷;培育英才我们还缺什么[N];光明日报;2010年

10 镇江市教育局局长 刘国荣;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N];江苏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炳辉;新课改视域下教师课程意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屠莉娅;课程改革政策过程:概念化、审议、实施与评价——国际经验与本土案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红洋;高中综合科学课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铁军;多相感应电动机的谐波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熊建辉;教师专业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吴华;课程权力:从冲突走向制衡[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健;教学实践理性及其合理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新海;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阻抗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艳霞;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张树德;当代课程改革成功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迪;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文娟;高教自考课程改革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3 张杰;新课程背景下教材政策实施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艳伟;中学物理教师课程反思能力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陈颖;新课程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实施困惑及解决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褚艳霞;中学物理教师课程设计能力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丹;对北京农村高中数学教师新课程适应性的调查与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永花;一所农村小学教师评价的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黄浩森;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元媛;网站信息流的模糊距离衰减证明及其空间结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708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1708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f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