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Abstract]:In order to better carry 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ping style and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was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frequency of coping style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from high to low is problem-solving, seeking help, escaping, fantasy, rationalization and self-blame. The grade difference in rationalization factor was very significant (P0.01) and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problem-solving factor was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only child and non-only child (P0.05). (2),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paranoid ideation (P0.05), anxiety and psychosis (P0.01), hostility (P0. 001),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P0. 01),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anxiety and psychosi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psychosis between the only child and the non-only child (P0.05), depression, anxiety and hostility between the only child and the non-only child (P0.01). (3). Rationalization had a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the other eight factors other than terror, and help-seeking had a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terror, and paranoia. We should guid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o adopt effective coping styl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ir mental health.
【作者单位】: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系;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启山,温忠麟;高职大学毕业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2期
2 李燕,姜晓春;高中教师心理健康、应付方式及其关系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年05期
3 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2期
4 申艳娥;中学青年教师应对方式特点及其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召伦,李晓明;医学心理学的新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王运彩;;大学师范生就业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胡胜利;;中学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及其常模的建立[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2期
4 罗嘉文,周东斌,利俊荣,陈莹,黄明枫;大学生生活应激与自我监控状况调查[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洪峻峰,黄柏青,王鲤珍,黄新芳,陈富群;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发病的非生物学因素探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年02期
6 臧玉玲,沈菊珍,顾兆坤,仇毅;学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调查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年03期
7 李进华,范松丽,尚煜,刘静,闫承生,卢莉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年05期
8 张杨,吴晓云,张晓东,周沛林,何华仙,邱雁飞;HIV感染者/AIDS患者心理状态调查[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5年02期
9 蒋红,吕海燕,洪震,杨晓莉,赵艳,王俐稔,梁静娟;普外科患者手术前后抑郁状态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5年03期
10 陈致宇,马黎君,施雅琴,韩宝淦;88例服刑犯人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的分析[J];法医学杂志;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何仲恺;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年
2 宋晓东;中科院知识分子的锻炼行为及其干预策略[D];北京体育大学;2000年
3 李霁;诚信与中国患医关系的重塑[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姬仲;氟西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离体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5 刘晋平;应激性溃疡心身相关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基础及心身1号干预的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6 曾红兵;肝气郁结型心理应激人群药物及心理干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郭建强;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理生理及机制探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8 刘传新;抑郁症的躯体疾病共病及神经内分泌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王斌;古代情志相关医案中心身现象的症治规律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迎春;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伤害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2年
2 刘兆春;影响湖南省晚期血吸虫病防治的社会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3 马云;我国高校在校研究生体育行为现状及干预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臧红;保神汤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对照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3年
5 谢映红;保神汤治疗抑郁性神经症及抑郁性神经症与IL-1β、IL-2的关系[D];辽宁中医学院;2003年
6 陈玉梅;初中教师职业压力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7 姚莉华;罪犯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相关因素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8 韦献良;海洛因成瘾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和GFAP表达的变化[D];广西医科大学;2004年
9 王亚静;幼儿园整体性营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英辉;强迫症心理社会因素与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玲,唐红波,郑雪;生活事件、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广州、澳门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2 王德强;高等职业学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02期
3 陈华,叶远玲;中学教师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02期
4 杨素华,罗金凤,唐本钰;高职特困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03期
5 毛艳霞;高师大学生应激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02期
6 张晓文;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个性发展及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7 陈德云;教师压力分析及解决策略[J];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12期
8 胡军生;王登峰;滕兰芳;;人格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董耘;何军;陈立霞;;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07期
10 陈启山,温忠麟;高职大学毕业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燕;工作倦怠的跨行业调查和比较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荣先;;大学生就诊心理特征及应对措施[J];大众心理学;2003年12期
2 齐原;;大学生情绪调节的现状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3 高燕;赵乃迪;苏展;;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查[J];大众心理学;2009年02期
4 谢彦彦;;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初探[J];才智;2011年17期
5 郭瞻予;;大学生自主性研究历史与现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郭中然;;大学新生的心理调适[J];大众心理学;2003年11期
7 朱博;;浅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卫生及心理健康的因素[J];才智;2011年23期
8 张小丽;;大学生焦虑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7期
9 罗晴;樊珂;;大学生自尊水平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苏丽;;大学生挫折心理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希庆;;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留言分析[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2 陈其华;;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董海婧;褚宇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迟立忠;周湘文;;大中学生身体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整体自尊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丁秀玲;韩力争;冯玉州;;大学生的人格描述与心理健康教育[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6 江雅;黄希庭;;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和焦虑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杨心德;蔡李平;张莉;;大学生日常生活事件压力指数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闫琼;王有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韩红艳;;大学生网络交往研究综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柳春香;;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桑红;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常用办法[N];四平日报;2006年
2 周慧虹;就业大学生别被心理不适应难倒[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3 蔡曙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预防[N];光明日报;2006年
4 记者 苏雁邋通讯员 陆炜;专家呼吁尽快拆除心理“一米线”[N];光明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朱伟光邋通讯员 张世英;关注大学生抗挫折教育[N];光明日报;2008年
6 实习生 周晨昕 记者 姜澎;两个好消息 不要一块说[N];文汇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杨岩泽 实习生 白宇飞;众多压力困扰高校学子[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张杭;“6·25”大学生杀人事件心理调查[N];北京科技报;2005年
9 李舒蕊;“三个和尚”为何没水喝[N];大众科技报;2006年
10 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邋执笔 柯狄祖;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素质[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佳川;体育锻炼对降低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5 李力红;大学生言语、表象认知风格个体在记忆系统中信息表征偏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李j;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马嵘;不同运动方式和情境对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高宏杰;15FQ~+量表中文版的修订及初步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9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张爱宁;观影疗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成义;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胡凛;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心理预防和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高迎浩;大学生愤怒情绪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4 阳柳青;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孙竟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6 杨雪龙;大学生自杀风险因素评估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7 石晓勇;大学生性别角色态度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杨琳娜;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9 冯红霞;体育院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10 杨仕进;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706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270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