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知识传授与学术探究: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发展图景

发布时间:2018-10-26 08:34
【摘要】: 从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尽管在学科最初出现之时,是作为学术知识的分类或学问的分支,其本身并不具有教学的含义,但却与教育、教学之间有着天然的关系,实质上所有学科都是以教育为缘起,抑或是教育形式改变之后所带来的结果。1尤其自中世纪大学形成以来,学科便是大学的细胞,大学则是促进学科发展的主要阵地。大学内结合本学科专业继承人才的培养,在课程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互动下推动着学科的发展、分化与融合。这也是为什么在现代学术日益专门化的情势下,特定类别的知识在大学往往作为一门专门的教学科目来对待,在界定“学科”一词的含义时,既强调知识分类、分门,又无法回避在大学中以教学科目为载体的事实。而以中国近代教育体制建立和师范教育兴起为机缘创立起来的中国教育史学科,其发展历程更是如此。 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尤其是师范学堂的创立和中国近代新学制的颁布实施,中国教育史作为培养教师的主要教学科目,被列为大学堂和师范学堂的正式科目。中国教育史学科从一开始就以作为大学堂、尤其是师范学堂中师范生的专业基础课和其他系的“通习科”或选修课,通过课堂知识传授的方式,把中国教育史这一知识类别带入国人的视野。并在此过程中,从最初引介日本教育史方面的著述到国人编译、自著中国教育史教材和著作,从仅仅作为教学课堂的讲授内容到结合近代中国新教育历程开展本国教育历史研究,中国教育史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知识内容、知识范围和知识体系,成为一门近代意义上的“学科”。 新中国建立后,在向苏联学习建设以“学院—专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体制和培养党的专门人才影响下,早期中国教育史专业研究班的设立,通过学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讲授知识、传承学术,不仅开始形成以大学为中心的中国教育史研究阵地,促进学科的规范化发展和具备完备的学科形态,而且初步形成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中国教育史学科知识体系。遗憾的是,“文革”中,中国教育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因为政治运动的席卷,几乎陷入停顿之中。 改革开放后,源自研究领域基本理论的澄清、学科体系的反思和高校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的重新开设,中国教育史学科得以恢复与发展。一方面,在大学正规学位制度推进下,中国教育史学科硕、博士研究生开始招生,在培养本学科的专业学术继承人的过程中,采用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业知识传授和学术探究,既培养中国教育史学科专业学术人才的队伍,又成为该时期学科发展新的增长方式。另一方面,在大学教学和科研互动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众多的成果,并在研究观念的转变、研究方法的运用以及研究领域、研究内容的拓展方面都形成自身的特点,从而推动着该学科的规范与拓展。 而进入新世纪初年以来,面对新的时代和社会的挑战,尤其是大学内中国教育史课程地位削弱、学科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的现实,研究者从呼吁课程建设的改革、转变学科研究范式的探寻、倡导研究重心的下移等多角度展开对学科本身的反思和前瞻,既拉开中国教育史前沿研究的序幕,也使得该学科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势态。 本研究正是鉴于学科与大学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和中国教育史学科发展本身呈现出来的特点,以大学、尤其是师范大学内中国教育史知识传授与学术探究为观察视角,运用历史文献研究和口述史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教育史学科专业学术人才培养过程的考察和学术传承的分析,探讨中国教育史学科是如何在教学和研究的互动下形成、衍变和拓展,从而展现出中国教育史学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图景。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5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钦腾;;近10年我国教育史学科反思性研究述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年03期

2 杨汉麟;李贤智;;新史学视野下教育史研究的转向——基于国际教育史常设会议的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3期

3 杜智萍;;教育史学科的教育创新功能及其发挥[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陈艳;;论教育史研究中的研究者主体性及其意义[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3期

5 何振海;;改革开放30年教育史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反思——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综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11期

6 李力;;学术性:两难境地的必须选择——中国教育史学科功能定位刍议[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7 周谷平;吴静;;二战后英国教育史学科的发展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09期

8 赵厚勰;;教育史编纂学初探[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中国教育史学科结构方式的历史探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年02期

10 王洪玉,高春香;新世纪教育史学科发展与构建的思考[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阎国华;;关于“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的几点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2 刘海峰;;在教育与历史之间——高等教育史研究四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3 施克灿;;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考证问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许建美;;布里克曼教育史学观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5 江铭;;教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6 陈桂生;;略论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以今度古”现象[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7 李爱萍;;西方教育史研究模式演变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8 王文宝;;中央教科所教育史研究室20年回顾与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刘海峰;;高等教育史研究三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10 许国春;;对近年中国教育史研究之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孔炽;关于教育史研究的价值问题[N];光明日报;2005年

2 金林祥;共和国教育史研究的新篇章[N];光明日报;2003年

3 王晨;隐藏在词条下的知识演进:百科全书中的前沿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何东昌;为共和国教育史研究奠基[N];中国教育报;2003年

5 顾佳怡 记者  双生;《南京教育史》举行首发式[N];南京日报;2007年

6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单中惠;学科发展由“破”而“立”[N];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焦蓉;中国教育:现代化一百年尽管[N];中国教育报;2004年

8 金林祥邋董美英;历史在对话中流淌[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龚兵;历史和现实的交汇[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吴式颖;世界高等教育之鉴[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琴;知识传授与学术探究: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发展图景[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增国;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史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傅琳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郭娅;元教育史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于珍;近代上海同乡组织与移民教育研究(1843-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韩宇霞;广东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史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周惊涛;海洋史视野下明清闽台区域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D];厦门大学;2008年

8 司洪昌;嵌入村庄的学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龚兵;从专业协会到教师工会[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袁媛;热闹而寂寞的乡村教化[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伞晓辉;计算机科学教育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汪少华;中国教育从以“学”为中心到以“教”为中心的转变[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崔丽君;宋代江西教育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4 包锋;中国近代教会幼稚园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5 郑娟娟;论近代教会教育在安徽的发展[D];安徽大学;2007年

6 宋臻垠;两汉时期西南地区的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谈晓奇;克雷明教育生态学理论述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徐晶;古代日本的中国语教育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强;1927-1937年安徽教师群体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王艳;1912—1927年北京地区的中学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951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2951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b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