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课程理解的三种范式

发布时间:2018-11-02 20:47
【摘要】:对课程理解中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不同回答方式构成了不同的课程理解范式。复原说主张实在主义的本体论、主客分离的认识论、客观诠释的方法论、基于重现的价值论;商谈说坚持基于协商的本体论、主客交融的认识论、视界融合的方法论、基于事情本身的价值论;主观建构说则相信多元主义的本体论、主观主义的认识论、霸权主义的方法论、不可通约的价值论。
[Abstract]:Different ways of answering ontology, epistemology, methodology and axiology in 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form different paradigms of 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The theory of restoration advocates the ontology of positivism, the epistemology of separation of subject and object, the methodology of objective interpretation, and the theory of value based on reproduction; The theory of negotiation insists on the ontology based on negotiation, the epistemology of subject and object blending, the methodology of horizon fusion, and the theory of value based on the matter itself. Subjective constructivism believes in pluralistic ontology, subjectivism epistemology, hegemonic methodology, and irreducible axiology.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教育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彭启福;;“视域融合度”: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论”批判[J];学术月刊;2007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静;彭启福;;“效果历史”与文化因果关联[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娄开生;;试析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传统观[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韩东屏;;如何达成价值共识[J];河北学刊;2010年01期

4 李雯娟;;视阈融合下的《长恨歌》研究[J];学理论;2011年36期

5 柴jZ;袁洪庚;;隐身于译者主体性后的“视域融合”[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张永谦;;“视域融合”理论及其教学应用[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年04期

7 陈治国;;2007:诠释学与中国[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迟学旺;;游戏·理解·视域融合——试论伽达默尔的文艺思想[J];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10期

9 杨道宇;郭华;;让课程面向事情本身:内容与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02期

10 屈茂辉;张杰;张彪;;论计量方法在法学研究中的运用[J];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洪波;阐释学视野下的《楚辞补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征清;“天人合一”与新建构认识翻译范式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程水银;双性视角下原语文本视域与译者视域之融合[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于洋;伽达默尔前见理论的探讨[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涂慧;罗曼罗兰在中国的接受分析[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杨倩;[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6 武娟;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看朱熹注“四书”[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7 柴jZ;“视域融合”概念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09年

8 高吉国;“解释学循环”视角下文学解读的有效性及过度诠释[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勇;解释学的两种类型: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玉霞;;论教师民俗文化底蕴的课程意义[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8期

2 徐肖楠;;文本意义的构成与中国当代小说[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3 马复;认识新课程意义下的数学教材[J];数学教育学报;2005年01期

4 钟晓文;“作者之死”之后——论艺术文本的独立性[J];龙岩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李林波;;从文化与媒介的视角看中国乡村电影的兴衰[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张卫红;;接受美学在大学英语阅读课中的运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潘德荣;;理解方法论视野中的读者与文本——加达默尔与方法论诠释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8 李瑞;;解析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以唐·巴塞尔姆的短篇小说《玻璃山》为例[J];文教资料;2008年33期

9 谭晓泽;;古希腊数学文化的精神遗产及其教育价值——以毕达哥拉斯为中心的考察[J];数学教育学报;2010年01期

10 熊艳;;探寻不同译本出现的成因——文本意义与译者视域[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宗晓艳;;引领学生走入文本[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刘广标;;个性化阅读与理解文本[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4 吴文虎;黄桂萍;;草根文化浪潮里的声像本质——播客社会文本的意义解读[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杨四平;;梁小斌:诗意的思考——解读《独自成俑》和《地主研究》[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6 彭启福;;理解、解释的限制与批评的自由——对赫施新方法论诠释学的一种解读与批评[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7 汤成君;;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指导[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8 王阳;;模态逻辑·形式语义·文本符号[A];2003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3年

9 周险峰;;文本理解的张力: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智慧的解释学视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徐国荣;;亲近“白纸黑字”:谨防阅读教学平面化[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金梦兰;文本意义与文学诠释[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晓辉;影像都梁[N];光明日报;2008年

3 许彦达;朗读不是鹦鹉学舌[N];中国教师报;2005年

4 邵丹;香格里拉:高原上的蓝水与石头[N];中华读书报;2010年

5 宗鄂;重点和专题创作仍需适当扶持[N];人民政协报;2003年

6 雷平阳;从阅历中来[N];文艺报;2010年

7 江苏海安教师进修学校附小 刘卫锋;今天,我们该怎样教语文[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山东省宁阳县鹤山乡中心小学 尹承香;走进人物的心灵[N];学知报;2011年

9 常青;对“打工文学”称谓的两点质疑[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10 龙扬志;专家学者研讨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N];文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海飞;论理解——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解释学重建[D];苏州大学;2004年

2 宋先红;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语言形式与文本意义的关联研究(1917-1949)[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慕君;阅读教学对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安桂清;整体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覃世艳;后现代主义解释学批判[D];苏州大学;2006年

7 谢登斌;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周险峰;教育文本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凌晨光;交流话语与文学批评[D];山东大学;2007年

10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柴凤英;文本意义的阐释与建构[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2 陈由鹏;阅读期待视野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伟;和谐世界的理念架构[D];厦门大学;2007年

4 林怡;视点—文本意义的生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杨帆;文本意义的自主建构: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6 孙松梅;初中语文新课程情感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穆建亚;课程实施中文本转换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8 屈凯;20世纪西方文本意义的阐释模式[D];黑龙江大学;2008年

9 陈建生;多元·有界[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潘晨曦;电影片名的互文式翻译[D];东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069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3069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9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