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经验学习的反思与建构

发布时间:2018-11-03 17:42
【摘要】: 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的趋势是回归生活世界。在我国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也把教育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课程改革的始终。针对学校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经验,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情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经验学习的方式。在此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十分重视利用和发展学生的直接经验,使得学习地点由课堂延伸到校外,学习内容由书本拓展到社区资源,学习方式由接受已知转到重视探索未知。可以看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经验学习在当前中小学兴起。本研究共五个部分,试图按照现状考察——历史透视一—应然分析——模式建构——形态探讨的理路来研究经验学习。 第一部分考察了我国经验学习的现状。伴随着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呼声,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基于经验的学习,然而由于很多教师都对经验学习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致使在具体的实践中出现学习目标定位庸俗化、概念理解模糊化、操作过程形式化的现象。究其原因,由于经验学习理论本身的模糊性,很多实践者对经验学习的理解片面化,在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以“经验学习”为旗号的教育实践行为。在教育学话语系统中,对经验学习并未形成固定的词义,它往往被无意识地用来指代不同的观念。因此,经验学习观念被理解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被附加上不同的人性关照和价值立场的过程。由于价值取向不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层面上使用经验学习概念,以致出现了自说自话的现象。从总体上看,目前教育学界对经验学习理解呈现两种价值取向:一种是“形而下”的经验学习取向,把经验理解为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认为“经验”学习就是基于日常生活经验的学习。一种是“形而上”的经验学习取向,把经验学习理解为意义经验的学习,即把经验作为“体验”来理解,认为“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反观两种价值取向的经验学习观,两种价值取向关照下的经验学习虽然都有各自的合理性,都有着一定的理论渊源。然而,如果把经验学习的经验理解为日常生活经验,就是把学习还原为日常生活,从历史角度看就会降低学习的理想追求,这无疑是一种倒退,注定不会有结果。如果把经验学习的经验理解为引导教学的理念经验,就是把学习视为理念的而非现实的,从现实角度看就会降低学习的现实价值,这无疑同样注定不会有结果。 第二部分透视了历史上的经验学习思想。思想是历史地生成,今天的思想都有它的源头。今天的新思想、新观念,有时是历史在新时代新的哲学理念下的新发展。经验学习思想亦如此,作为一种哲学理念,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在哲学思想史上和教育发展史,它都留下了发展的印记。以“经验”理念为线索,跨越时空的界域,在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长河中去探寻经验学习思想的美丽浪花,从中汲取丰富的思想资源与源头活水。卢梭的自然主义经验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经验学习理论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经验学习理论都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但由于历史背景、哲学观的不同有其局限性。从经验概念视域的历史发展来看,卢梭、杜威、罗杰斯对经验的理解经历了从感觉经验到反思经验到体悟经验的转变。卢梭认为经验具有理性的含义但同时又具有被动性和受纳性,这样看来卢梭的经验实际上是一种感觉经验,他对经验仍然是一种技术性的理解,体现了“我—它”的人与物的关系。杜威不仅把经验看作是与自然的境遇,而且包含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即对经历的事件的思考、反省、分析,使得主体(认识者)与主体(他者、认识物)之间是形成“我—他”关系。罗杰斯则把经验从被动性的原始印象中完全解放出来,他把经验看作是一种人与人间的情感交流和对话,以及在交流基础上的体悟,即体悟经验,在完全自我中心的意义上释义经验,使得主体(认识者)与主体(他者、认识物)之间形成一种“我—你”的关系。卢梭将经验学习理论建构在其“自然观”、“感觉经验论”之上,认为感觉经验是人的知识的唯一来源,把知识局限于生活经验,这没有超越近代二元对立的经验论的范畴,把主体与认识对象隔离开来。同时,卢梭是“个人本位论”的典型代表,其经验学习理论忽视了学习的社会性。杜威将其经验学习理论建构在“实用主义”哲学之上,其经验学习主要是基于实用的目的,难以保证知识的系统性。罗杰斯将其经验学习理论建构在“存在主义”哲学和“现象学”之上,他的学习理论过于重视学生的情感和个体,而对理智和共性重视不够。尽管卢梭、杜威、罗杰斯的经验学习理论都具其局限性,但无论是卢梭对感觉经验的重视,杜威对经验“一元论”的理解以及从心理和社会的两个方面对儿童的理解,还是罗杰斯对学生情感的关注,都给我们带来启发。 第三部分分析了经验学习的应然状态。在当代的教育改革中,社会建构主义观点已成为理解和改进学校学习的主导力量。社会建构主义批判了传统主客二元的思维方式,本质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论,个人主义、决定论的方法论。并在此基础上呈现其自身观点:在“本质主义一建构主义”向度上,强调知识的建构性;在“个体—社会”向度上,强调知识建构的社会性;在“单向决定论—互动论”向度上,强调知识共建的辩证性。本研究立足于社会建构主义,辨析与解析经验学习,认为经验学习即是指为了获得并提升直接经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具体活动,改造自身经验并建构知识的社会过程。它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得与提升,学生通过感知和领悟获得具体经验和抽象经验,通过反思观察和积极实验提升经验;强调经验在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既是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强调学习者通过与环境、与自我、与他者互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话经验;强调学习是一个过程,经验的建构具有社会性;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辨证关系。 第四部分讨论了经验学习的模式。库伯的经验学习环模式是当前影响最为深远,应用最为广泛的的经验学习模式。他的模式也被认为是经验学习的典型模式。库伯认为经验学习是具体经验、观察反思、抽象概括、积极实验四个阶段循环发展的过程。事实上,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情境中,对经验学习模式各个阶段的运用是不相同的,经验学习的实施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适当的加入一些认为必要的阶段。根据经验学习的典型模式,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出发,我们认为在经验学习环的四个阶段中还有两个中间环节,即在具体经验与反思观察之间的交流分享环节;以及在反思观察与抽象概括之间的讨论评价环节。 最后一部分探讨了经验学习在当前新课改实践中的具体形态。经验学习的实践形态主要包括“做中学”,研究性学习,服务性学习以及反思性学习。“做中学”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面向幼儿和小学低年级阶段。“做中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让儿童通过动手做科学,在动手和动脑过程中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构建基础性的科学知识,初步发展儿童的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主要用于面向跨学科的现实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其目标是为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服务性学习结合社区服务,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以培养学生公民责任感并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反思性学习通过学生自我反思将新的经验与过去的经验相联系,同时以批判的眼光不断对过去的经验进行调整,以建构出个人的知识与意义,从而促进学生智慧和品格的发展。在这四种形态中,“做中学”、研究性学习、服务性学习是经验学习的基本存在形式,反思性学习是经验学习的优化形式。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4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英健;杜威课程论的本质特征[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2 夏英林;析胡适、杜威对“行易知难”说的不同观点[J];东方论坛;1999年03期

3 刘爱河;杜威的真理观述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4 毕定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三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5 姚利民;中外著名教育家选介──杜威[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4年04期

6 张莹;;对杜威“从做中学”思想的解读[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但武刚;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述评[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8 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上)[J];教育研究;1998年12期

9 李金奇;杜威教育本质论:意义及启示[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10 赵慧平;发生于世俗经验的杜威美学思想[J];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开会;;杜威新经验主义艺术观的得与失[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邹铁军;;杜威哲学观的根本改变——纪念杜威150周年诞辰[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常宏;;杜威的“经验”概念的现象学解释——以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为背景来解释杜威的经验概念[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丁立群;;杜威的文化哲学观[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高来源;;“实践境遇”:绝对道德律令的域限——从现代性的角度对杜威道德实践理论的基础性释读[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赵敦华;;杜威的进化发生学方法[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部分论文[C];2004年

7 汪永康;;杜威: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改造[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冯抗胜;;她曾有一双美丽的眼睛——记中原女战士杜威[A];我们的父母——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五师中原分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文集[C];2007年

9 张斌贤;;近十年杜威研究的新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我读《民主主义与教育》[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厦门大学 陈亚军;杜威:为了理解的纪念[N];社会科学报;2002年

2 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外哲室上海社科院哲学所所长 童世骏 复旦大学杜威研究中心主任 刘放桐;“中国就是东西文化的交点”[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杨柳新(北京大学);杜威与孔子:互镜的哲学家[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4 实习记者 亢春燕;第二届感动内蒙古人物颁奖盛典举行[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9年

5 理查德·J.伯恩斯坦(Richard J.Bernstein) 阎勇译;创造性的民主[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杨捷;走进杜威的思想深处[N];中国教育报;2003年

7 彭国华;重写大哲的心路历程[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田光远;杜威哲学解读技术文化时代[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陈华;中国球员身价多少[N];解放日报;2004年

10 郭洪体(东南大学艺术系);哲学家杜威:艺术即经验[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房慧;经验学习的反思与建构[D];西南大学;2010年

2 郑国玉;杜威: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D];复旦大学;2010年

3 刘文祥;杜威的经验概念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刘华初;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D];复旦大学;2010年

5 高来源;论人在经验世界中的超越[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褚洪启;教育观念的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

7 杨日飞;教育与儿童的自然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沈岚霞;20世纪上半叶美国对华教育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关松林;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唐京;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幸玉芳;杜威的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文华;杜威“情境”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郝凤羽;杜威的经验审美观[D];西北大学;2011年

4 魏中华;审美与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红贞;杜威“艺术即经验”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张平;杜威“经验”概念的独特阐释[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徐倩;培养智慧:杜威课程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苏州大学;2011年

8 叶春英;杜威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9 徐红薇;杜威的工具主义科学观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10 陈源博;杜威的经验哲学[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084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3084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c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