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课程研究:由“依附”走向“自觉”
[Abstract]:Curriculum theory is not a native Chinese concept. Although in the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 our country's education has also accumulated the abundant curriculum wisdom and the thought, but this kind of curriculum wisdom and thought has not bred the systematic curriculum theory. When the western scholars began to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curriculum field and introduced some research results into China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just like many other subjects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Chinese scholars also quickly launched the curriculum research. Yu Jiaju's "Curriculum Theory" published in 1925 symbolizes the consciousness of curriculum theory research and the beginning of curriculum theory research in modern China. [1] for nearly a century,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211工程”项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与教学创新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万海;论我国课程研究的本土意识[J];教育学报;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温孟孚;理学的发展与“三言”中的人欲观[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4期
2 汪基德,王萍;我国教育学研究的偏向及成因[J];教育科学;2004年03期
3 何江南;论庄子的齐物和逍遥[J];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03期
4 李宗桂;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审视和新世纪的展望(上)[J];学术界;2002年01期
5 黄玉顺;“中国哲学”能成立吗?[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颜炳罡;从“依傍”走向主体自觉——中国哲学史研究何以回归其自身[J];文史哲;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家访;我国课程理论的本土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陈芳;译者能力与建构主义翻译教学[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2 王风雷;中原音乐文化在河南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施方案探讨[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蒋卫星;“文化江苏”战略下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建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葛红梅;思想政治江苏地方课程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何平;促进“生态江苏”建设的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郭钊;教师的课程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马磊;新疆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师新课程培训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8 樊亚峤;儒家课程观及其现代教育价值[D];西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杨爱程;西方课程论的哲学社会学基础评介[J];比较教育研究;1992年06期
2 章小谦;杜成宪;;中国课程概念从传统到近代的演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4期
3 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05期
4 丁念金;课程论体系结构之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09期
5 王鉴;如何认识课程论在教育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J];上海教育科研;199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志远;周东滨;;课程文化研究的课程论意义[J];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11期
2 丁念金;课程论体系结构之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09期
3 石伟平;M.杨的社会课程论概述[J];全球教育展望;1999年03期
4 杨爱程;;“八年研究”及其对我国课程研究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1987年02期
5 张家军;后现代主义之于课程研究的意义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6 郝德永;;课程的本质主义症结与“合法性”危机[J];教育研究;2007年09期
7 徐继存;课程本质研究及其方法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3年12期
8 张大玲;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之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3年S2期
9 ;21世纪中国课程研究和改革发展——全国第2届课程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年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06期
10 徐继存;课程本质研究及其方法论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述评[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2 靳玉乐;;二十世纪美国七大课程事件评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3 吴国珍;;现代西方课程理论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4 方晓东;;二十世纪前期欧美活动课程论对学科课程论的挑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5 杨雪红;;试论网络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A];“网络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辉娟;;让体验成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灵魂——《建构幼儿园心育体验课程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7 申仁洪;;论柏拉图的课程理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魏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9 刘黎明;;论罗杰斯的主体性教学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苏国华;刘军;;多元文化融合的课程文化[A];学校文化建设与策划[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殷建国;国家课题《闲暇教育课程研究》开题论证[N];淮安日报;2011年
2 赵宁宁;全球化平台 规范化起点[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岳刚德;现代和后现代语境下的课程话语[N];中国教育报;2004年
4 黑龙江 王锐;网上谈课改[N];电脑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张海莹;基础教育要求过“三关”[N];社会科学报;2003年
6 钟启泉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新课程改革开启中国课程发展新纪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蒋建华;全球课程改革走向何方[N];中国教育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翟艳萍;让孩子走稳人生第一步[N];蚌埠日报;2009年
9 ;课程与后现代主义[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记者 王劲松;“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开题[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霞;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安桂清;整体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黄清;论质的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牧华;课程研究的生态主义向度[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吕立杰;课程设计的范式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静;意境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谭辉旭;实践课程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樊亚峤;儒家课程思想的后现代转向[D];西南大学;2011年
9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谢登斌;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玲;我国课程论建构理路的“后课改”反思[D];渤海大学;2012年
2 常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领悟课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于立杰;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4 王吉;经验网络课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5 汪亚利;英国第六学级的课程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黄军山;张楚廷5I课程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党亚丽;中学化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思路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8 刘雪梅;课程的哲学基础研究之反思与改进[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9 付娜;先秦道家思想对课程改革的启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罗欢;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3336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333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