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三元结构理论视角下的教育政策价值定位探讨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the educational theory research of our country often adopts a "dual structure" analysis frame for the "educational social orientation", that is to say, the education is either reduced to the superstructure or to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Different educational social orientation often forms educational policy with different value orientation. The theory of three-element structure provides a new angle of view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al society and educational policy. The basic function of educational policy is to manage and adjust the social relation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nd to solve the educational problems.
【作者单位】: 乐山师范学院;
【基金】: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立项课题“川南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对策研究”(CJF09036)
【分类号】:G40-011.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兆良;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管在高;非营利组织与社会中介组织概念之辨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彭晶晶;网络传媒——公共领域再次转型的契机[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4 马凌;伟大的中庸:重新认识约翰·密尔的新闻思想[J];北方论丛;2003年03期
5 王婷;社会公正和新型公共领域的建构[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6 王晓辉;关于教育决策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4期
7 余雅风;;教育立法必须以教育的公共性为价值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廖申白;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徐金尧,李启迪;改进与加强我国体育政策研究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10 季乃礼;;论哈贝马斯的话语政治观[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章清;;省界、业界与阶级:近代中国亚文化圈世界的形成——略论近代中国政治共同体形成的困局[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波;南昌市新生活运动研究(1934-1935)[D];复旦大学;2003年
2 柯佑祥;民办高等教育盈利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3 邱本;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张学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黄斌;文化发展转型与国家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1年
6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吕坤良;网络言论传播引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余颖;城市结构化理论及其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9 张远增;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晋升;论传媒引导和受众参与的意识互动[D];暨南大学;2000年
2 陈为刚;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在高校会计业务中的应用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3 高健;康德的启蒙思想及其对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4 杨帆;论完全信息与高等教育供求均衡[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刘水平;精英艺术:神的诞生与隐退[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启智;论中国现行办学体制下民办中小学的规范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张海夫;《论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思想及意义》[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刘子岸;审美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谢廷良;转轨时期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创新:理念与对策[D];厦门大学;2001年
10 束顺民;论转轨时期我国事业单位的体制重塑[D];厦门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文龙;;英国保守党的教育政策[J];外国教育研究;1980年01期
2 朱镜人;;战后影响西德教育政策的因素[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3 谈松华;当前我国人口流动、迁移的特征及教育政策的取向[J];教育发展研究;1997年06期
4 曾天山;教育政策研究刍议[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5 李江源;教育政策失真原因的综合探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0年05期
6 李海霞;国外多媒体计算机教育政策及措施[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0年05期
7 肖雪慧;从根本上检讨教育政策——反思1990年代的教育[J];中国改革;2004年12期
8 吴德刚;;关于构建教育公平机制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9 罗豫元;;美国双语教育实施失败的因素分析[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6年10期
10 罗豫元;;美国双语教育实施失败的因素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路德维珂·科拉罗;胡咏梅;梁文艳;;教育政策的监测与评价:概念、作用、系统框架[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继和;米佳琳;陈芳芳;;发达国家和地区教师能源教育政策及启示[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3 田静;施江滨;;美国教育政策中“农村”概念界定的应用与问题[A];农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翟巧相;;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美国联邦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教育政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5 熊亚;;解读“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7 秦行音;;英国工党教育政策的简要历史变化及新工党的教育政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8 冯永庆;;试论教育在构建和谐垦区中的地位和作用[A];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淇;李景勃;;西部大开发教育政策分析及其前景展望[A];加速发展 加快转型 推动跨越——科技要支撑贵州更快更好发展:贵州省决策科学研究会、贵州省科技情报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建忠;;赞比亚独立以来教育政策的制定及若干经验教训[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明熹;公平: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葛洪才;以公平理念审视教育政策[N];中国改革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贺春兰;关心现实问题、关怀弱势群体、关注制度创新[N];人民政协报;2003年
4 袁振国;全面建设小康:教育政策选择的重点与难点[N];中国教育报;2003年
5 朱四倍;择校考量政府教育政策[N];人民法院报;2005年
6 杨金溪;“最猛教育政策”能否影响全国[N];中国财经报;2007年
7 王柏玲 何连弟 姜澎;以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N];文汇报;2000年
8 孙霄兵;农村教育政策的弱势局面开始改变[N];人民日报;2007年
9 朱金花;公平视角下教育政策理念转向[N];吉林日报;2005年
10 邓聿文;谁制造了中国的教育差距[N];友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爽;教育政策合法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占萍;清末学校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周彬;教育政策基础的经济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全力;国家教育政策对基层教育管理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朱金花;教育公平:政策的视角[D];吉林大学;2005年
6 周小虎;利益集团视角下的美国教师组织对教育政策影响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孙艳霞;教育政策道德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刘世清;教育政策伦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高庆蓬;教育政策评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丹丹;教育资源积聚与政府政策选择[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葛安娜;从“减负”反观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黄建军;伦理视角下的教育政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凌凌;教育政策的人文性价值取向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5 樊凌衡;美国“肯定性行动”计划及其对中国教育政策的启示[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王巧云;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7 戴林;新世纪日本的教育改革[D];湖南大学;2008年
8 程细平;我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凌远宏;私人基金会在美国教育上的角色和作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康琪;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353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335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