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类学视野下傣族和尚生低学业成就归因分析——以西双版纳州勐达镇中学为个案
[Abstract]:The education of Dai and Shangshe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thorniest problems in Dai education. Taking Dai and Shangsheng from Mengda Town Middle School in Xishuangbanna, Yun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pplies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method of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to analyze the attribution of the low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Dai mon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me and guest position. It is hoped that more scholars w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Dai educ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基金】: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二期重点建设项目“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基础教育问题的调查与研究”[cun985-2-3]
【分类号】:G40-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戎;试论语言社会学在社会变迁和族群关系研究中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陈忠勇;王波;;苗、汉杂居地区苗族学生低学业成就的原因分析——以毕节市观音桥办事处苗族教育为例[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2期
3 马晓龙;徐东;龙飞鹏;杨庆玲;;龙陵县木城彝族傈僳族乡基础教育历史与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保山师专学报;2006年03期
4 孙宗芹;;论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教育中的文化教育[J];保山师专学报;2008年04期
5 陈沛照;;困境与出路:关于武陵地区民族教育发展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6期
6 张永斌;徐再高;;论西部农村民族义务教育产品供给问题[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7 杨红;;我国少数民族扫盲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J];成人教育;2007年01期
8 洪俊;齐阿娜尔;;课程失衡: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课程的多元文化解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孙丽婷;;从阿昌族的家庭教育看民族文化的传承[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10 龚宇;;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教育——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学校的调查[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成人教育研究述评[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C];2009年
2 胡建川;;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展望[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3 刘玉彬;张树安;宋敏;李晓梅;;民族高校多层次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祁进玉;;教育人类学研究:中国经验30年(1978~2008)[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滕志妍;;民族地区地方课程与多元文化课程的迷误[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舒宗瑛;;浅析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师的培养[A];百川横流: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杨真珍;;“和”与“统”之间——多元文化背景下西南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A];百川横流: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陈巧妹;张芳欣;刘红梅;;对我国少数民族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A];百川横流: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陈忠勇;;苗、汉杂居地区苗族学生低学业成就的原因分析——以毕节市观音桥办事处苗族教育为例[A];百川横流: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李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历史沿革[A];百川横流: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兴;从培养“男性附属品”到促成“社会半边天”[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欧群慧;云南省黎明市孟波镇中学多元文化教师民族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曹海英;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李卫英;民族学校教育中的隐性力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张元卉;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罗吉华;文化变迁中的文化再制与教育选择[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李纯;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龙藜;文化视野中的藏区小学与社区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吕晓娟;性别视角下的东乡族中小学潜在课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郑白玲;特与不特[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洁;新疆地区锡伯族双语教育的发展[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2 许伟;延吉市朝鲜族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3 赵洪妍;延边地区城市朝鲜族小学英语教师对新课程适应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4 丁雪雁;试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少数民族入学优惠政策[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5 申莉;新时期民族院校文化选择和建构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6 谈玉婷;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7 洪源;延边朝鲜族高中理科双语教学的探究[D];延边大学;2008年
8 邢树生;延边朝鲜族初中汉语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现状与思考[D];延边大学;2008年
9 张贺;延吉市朝鲜族初中生民族认同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10 马榕;延边朝鲜族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娃;教育人类学[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8年06期
2 刘世奎;归因理论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J];社会学研究;1991年05期
3 滕星;西方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理论综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冯增俊;论教育人类学的教育决策功能[J];教育导刊;1990年Z5期
5 黄晓岚;从文化教育人类学看中国教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康仕萍;浅议归因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5年05期
7 B.库利科夫 ,何萍;哲学-教育人类学:问题和趋势[J];国外社会科学;1986年08期
8 高宝立;教育人类学[J];中国远程教育;1991年05期
9 刘明;一部值得推荐和研习的学术著作——评《归因理论及其应用》一书[J];山东教育科研;1999年10期
10 陆平;归因理论与勤奋感的培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锦芳;;关于归因理论在行政组织激励中的运用[A];江苏省政治学会2001年会文集[C];2001年
2 李自琼;;试用归因理论协调护士与护士长的矛盾冲突[A];全国护理行理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3 潘璞;;浅谈如何用归因理论指导试卷评讲[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4 刘彦华;杜卉;;成就动机与大学生考研心理[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李萍;齐佳音;舒华英;;归因理论在移动客户流失管理中的应用探讨[A];全国第八届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王大伟;刘永芳;;归因理论在管理者决策中的应用[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7 王卓亮;林钟敏;;大、中学生自我学习期望心理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董及美;沃建中;潘洁;;中学生学习动机特点研究及常模的初步制订[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林钟敏;申爱华;李国强;;大学生对法律事件归因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林钟敏;;大学生对学习的责任判断[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海路;教育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施雯;管理者要善用比自己更优秀的人[N];今日信息报;2008年
3 黄旭;从教育创新角度探历史之脉[N];中国教育报;2003年
4 陈宜安 杨孔炽;加强人类学学科建设[N];光明日报;2003年
5 张庆宁;理解生命 欣赏生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6 李亦园;来自南疆的人类学呼唤[N];光明日报;2004年
7 颜华;孩子摔倒 别怪地板[N];大众卫生报;2009年
8 浙江西子宾馆 洪钧伟;对饭店服务营销的认识与思考[N];中国旅游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钟志勇;蒙古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崔英锦;朝鲜族传统游戏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白洁;鄂伦春族传统游戏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李姗泽;生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教育内涵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新立;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彝族儿童民间游戏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吴晓蓉;仪式中的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跃;藏族中学生内地教育的跨文化研究——教育人类学的观察方式[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王蔚;大学生对日常行为的道德归因[D];厦门大学;2002年
3 张志宏;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自我概念与英语学习成败自我归因关系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吕扬;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习得性无力感的鉴别与克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于潮杰;父母对子女低学业成就的归因及其与家庭目标的关系[D];河北大学;2006年
6 余珊;昆明女子中学高中生归因信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岚;新功能服装功能性标准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7年
8 王婧;奥格布(John Uzo Ogbu)教育人类学思想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杨光;学习动机思想的探究与语文教学中运用[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10 阳贤;面具下的教育[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470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447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