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从教师的角度谈如何强化隐性课程

发布时间:2019-03-28 13:12
【摘要】:在隐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对学生的言谈举止、个性、人格、价值观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美好的形象、教师良好的素质、正确的教师定位能强化隐性课程的积极功能。文章从教师角度出发,从教师形象、教师素质以及教师角色定位三方面论述如何更好地构建隐性课程,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
[Abstract]:The teachers who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cessive curriculum have a subtle influence on the students' behavior, personality, values and so on. The positive function of recessive curriculum can be strengthened by teachers' good image, teachers' good quality and correct teacher's orient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eacher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construct recessive curriculum better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sitive role of recessive curriculum from three aspects: the image of teachers,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the orientation of teachers' roles.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靳玉乐;潜在课程简论[J];课程.教材.教法;1993年06期

2 王桂林;潜在课程: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J];教育探索;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光明,靳莹,李维;关于“隐性课程”研究的迷茫与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03期

2 陶志洁;建构英语教学中新的师生角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赵闯;;高校体育课教学分组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试验[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张宏喜;论潜在课程的设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张显东,方留;论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叶光华;董亚军;;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方法与构建[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4期

7 常蕤,马志凌,佘少华;课程走向自组织——后现代课程理论之复杂性解读[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8 郑晓齐,张豫;柔性网络教学资源库及其实现途径[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李文辉;;构建和谐环境: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1期

10 毕超;地理网络课程开发、设计的实践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忠勇;;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 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2 尤如春;;论高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隐性效能[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焦绪良;;名校的构成要素、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分析[A];山西省行为科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选集(1999-2003年度)[C];2003年

4 尚淼;;工业设计课程模块化模式教学探讨[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蕾;体育隐蔽课程论——体育隐蔽课程体系的理论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00年

2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鞠玉翠;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8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双;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谷旭;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英语教师业务素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姜岩;关于高师钢琴教育改革的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红蕴;从隐性课程的视角看师生关系及对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5 刘确敏;幼儿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刘芬;四川外国语学院教师形象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郭芳;中小学教师教学审美能力发展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凤;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及其现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洁;课程结构的变革与高中生物新课程结构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景美;我国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伟平;学科知识类隐性课程的问题、诱因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07期

2 郭启华;隐性课程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 庄可;隐性课程的育德本质和功能[J];嘉应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姜艳萍;从隐性课程发展看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性[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向华;学校教育环境现状探析[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王新荣;关于隐性课程的文化学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5年04期

7 陈贤英;浅谈教师形象的教育效应[J];广西教育;1994年10期

8 陈卫国;树立教师形象 丰富校园文化[J];教育评论;2002年02期

9 史晓红;试析课堂中的隐性课程[J];教育探索;2003年03期

10 艾比拜;现代教育中的教师形象[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周园;;教师礼仪与形象的分析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天津卷)[C];2010年

2 杨雪红;;试论网络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A];“网络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杨勇;张诗亚;;如何建设健康型学校[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廖正贵;;健康的心灵=和谐的人生——浅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5 樊敏杰;;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6 黄玉根;;乐园式校外活动课程构建的理论探索[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7 张传燧;蒋菲;;《学记》的教师思想与教师专业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周永平;;学生“非正式群体”与和谐校园建设[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威宁县麻乍乡箐岩小学 邓伍万;教师形象对学生的影响[N];毕节日报;2011年

2 ;教师形象为何嬗变[N];甘肃日报;2004年

3 刘志斌;浅议教师形象的塑造[N];锡林郭勒日报;2006年

4 王文彦;教师形象的审美自塑[N];光明日报;2007年

5 贾艳梅;教师形象是“美的标准”[N];发展导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庄电一;树立教师好形象[N];光明日报;2001年

7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袁红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隐性课程的开发[N];光明日报;2007年

8 武穴市花桥镇中心学校校长 周寿山;规范教师行为 力塑教师形象[N];黄冈日报;2005年

9 上海虹口教育局 常生龙;教师如何做一名知识分子[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陈春花;良好师德是立教之本[N];西藏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周晓静;课程德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孙二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自我认同[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钱旭鸯;电子人教育的挑战[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车筱萌;改革开放三十年教师形象的变迁[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2 高培;企业教育中的隐性课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3 徐琳;基于教师隐喻视角的教师形象重构[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朝阳;隐性课程个案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高碧青;隐性课程评价的理论初探[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燕燕;教师形象变迁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7 高红;论我国教师新型形象的塑造[D];西南大学;2010年

8 肖婕;21世纪教师形象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9 张建霞;当代中国文学视野下的教师形象探索[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卢旭;社会变迁中的教师形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489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4489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c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