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独生子女成长特殊性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2019-03-31 19:52
【摘要】:上世纪80年代以来,独生子女成长特殊性问题便受到我国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并得出了偏态论和常态论两种对立的认识,原因在于两种研究在研究对象的年龄段和研究取样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同时研究者本人价值观和思维定势也影响着研究结论。文章认为,独生子女成长状况受其成长环境特殊性的影响较大,与子女是否独生,关系并不密切,因此,改变环境的特殊性,使之回归常态是解决独生子女成长特殊性的最佳切入点。
[Abstract]:Since the 1980s, the problem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growth of the one-child has been highly concerned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of our country, and two opposing understandings have been drawn, that is, bias theory and normality theory. The reason is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tudies in the age and sampling of the subjects, and the researchers' own values and thinking patterns also influence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e growth of the only child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particularity of its growing environment, and is not closely related to whether the child is alone or not. Therefore,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environment is changed. Making it return to normal is the best starting point to solve the particularity of only-child growth.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分类号】:G5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J];江海学刊;2002年05期

2 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春桂,张茂林,王莉;包头、伊盟地区城乡儿童感觉统合失调调查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伍妞;张小山;;当代大学生现实压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武汉地区3所高校为例[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11期

3 风笑天,王小璐;城市青年的职业适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4 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J];江海学刊;2002年05期

5 于晶;儿童社会化发展中家庭要素的优化与提升[J];教育科学;2003年04期

6 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规模、差异与评价[J];理论月刊;2006年04期

7 胡重庆,漆书青;对青年初期独生和非独生子女人格的异质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5年03期

8 张茂林,白桂兰,,杨巧莲,曹桂华,乔映瑞;包头地区城乡儿童多动症调查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1995年02期

9 罗国芬,邓喜芬;寄养:到底有什么影响——农村初中寄养子女群体社会化状况调查报告[J];青年探索;2002年06期

10 杜荟苑,风笑天;城市独生子女青少年的传媒生活与社会化——全国14个城市青少年传媒接触状况的调查分析[J];青年探索;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包蕾萍;;独生子女现象的百年回顾与思考——一种集体心理的文化解读[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2 刘明华;寻民赖;;湘潭市儿童心理卫生问题调查分析[A];中国民政康复医学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发祥;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爱民;关于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及相关教育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詹勤红;集体运动项目对中学生同伴人际关系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孔旭红;独生子女旅游问题研究[D];华侨大学;2003年

4 徐艳;农民工的职业适应水平及其影响因素[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崔志伟;体育教学培养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珂珂;军队独生子女兵心理问题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7 李领;影响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家庭因素分析[D];武汉大学;2005年

8 刘建英;社会变迁条件下的家庭教育浅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9 石艳玲;父母教养方式与农村儿童青少年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黄玉梅;父母教养方式与城乡青少年学校适应的关系比较[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规模、差异与评价[J];理论月刊;2006年04期

2 郝玉章,风笑天;大众传播媒介与中学独生子女社会化——对湖北省五市镇593名中学生的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1997年11期

3 杜荟苑;城市独生子女青少年的传媒生活与社会化——全国14城市青少年传媒接触状况的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2004年09期

4 风笑天;青少年社会化: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述评[J];青年研究;2005年03期

5 郝玉章,风笑天;家庭与中学独生子女社会化──对湖北省五市镇593名中学生的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1998年01期

6 李志,吴绍琪,张旭东;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状况的比较研究[J];青年研究;1998年04期

7 李志;城市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J];青年研究;1998年09期

8 宋健;中国的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户[J];人口研究;2005年02期

9 杨书章,郭震威;中国独生子女现状及其对未来人口发展的影响[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04期

10 苏颂兴;上海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问题[J];学术季刊;199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祝人;;不断开拓前进[J];中国人才;1990年08期

2 陈岩;;独生子女与创造教育[J];家庭教育(婴幼儿家长);1996年Z1期

3 蒋玉川;关于独生子女的教育——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9年04期

4 徐仁权,庄国波;独生子女大学生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5 段文阁;有意义角色的扮演与独生子女道德完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6 赵高彩;独生子女身体素质与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年03期

7 阿琳;;作文靓题集锦[J];广东教育(综合版);2006年24期

8 ;200元:北京独生子女意外死亡家庭将得到的月补助[J];党政干部文摘;2008年04期

9 王大鹏;;城市独生子女的社会化问题剖析[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03期

10 任明德;;浅谈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J];柴达木开发研究;198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媛菲;;独生子女教师正确面对职业疲劳[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2 冯彩凤;;独生子女问题及对策[A];2005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吴国凤;;走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误区和盲点[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七)[C];2005年

4 王文彦;;独生子女家庭环境分析及其教育对策[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5 刘亚君;;徘徊,在家与学校间——浅谈家庭教育与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不良[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6 韩合珍;;口腔保健分析与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研究[A];首届《中华护理杂志》论文写作知识专题讲座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7 陈德春;;试论父母离婚对独生子女成才的影响[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8 张锋;;大学新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初步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陈学诗;郑毅;;早期系统干预培养独生子女健全人格的多中心研究[A];第四届泛亚太地区心理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阎效红;;“80后”手术室护士的管理与探讨[A];全国第十一届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上)[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晖;独生子女易出现的一些问题[N];安徽经济报;2004年

2 张兴猛(作者系湖北省松滋市人口计生局局长);大力搞好独生子女家庭文化建设[N];中国人口报;2005年

3 蔡一飞;第一代独生子女走向社会[N];辽宁日报;2003年

4 ;独生子女养育秘诀[N];陕西科技报;2003年

5 陈辉 李克强;独生子女占八成[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6 李径宇;独生子女怎样走向社会[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7 献廷邋振翔;独生子女奖励费每人每月30元[N];平顶山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雷黎丽;独生子女死伤 父母可获特别扶助金[N];乐山日报;2008年

9 记者 张居正;我省将调整农村独生子女奖励政策[N];云南政协报;2008年

10 独生子女问题研究课题组 张为民 冯乃林 赵云城 孟灿文 肖宁 吴珊;关于独生子女的基本特征分析及政策建议[N];中国信息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启刚;青少年情绪调节:结构、影响因素及对学校适应的意义[D];吉林大学;2009年

2 禹卫华;中国大众媒介信息流程中的第三人效果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傅一笑;基于双生子的儿童个性、心理健康研究和不通过五种感觉通道的交流现象初探[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4 李杨;慢性病患儿及父母应激源、应对方式以及教育干预效果评价[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5 邹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静;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华勇;独生子女人群口腔不良习惯的调查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3年

2 王占吉;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3 孔旭红;独生子女旅游问题研究[D];华侨大学;2003年

4 刘铁生;浙江省普通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体育态度与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芳;流行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6年

6 沈亚芳;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庭救助金运行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姜晓玲;家庭体育对独生子女成长影响的调查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8 胡荣;我国独生子女犯罪问题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曾美瑛;澳门初中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自我概念的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涂晓慧;影响城市未成年人学习行为的家庭环境因素分析[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512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4512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0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