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本土化的三个前提性问题
[Abstract]:Tradition,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re the three important antecedents of the loc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theory. The loc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theory is the educational tradition, the self-action of educational knowledge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under the continuous interaction and checks and balances of educational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nd the educational tradition. There is an intertwined and complex meta-research between educational knowledge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which is a new constructive study of the loc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theory under critical reflec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a new basic point of the loc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theory.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类课题“后现代哲学思潮与我国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方法论、核心观点和研究视域的变化问题研究”(课题批准号:BAA080014)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教育本土化与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NCET-07-0171)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世宏;论传统及其生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2 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吕新萍;从知识、方法多元性看社会工作研究多元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张传开;必然与自由范畴在近代西方哲学中的演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魏名国;试论真理的模糊性和精确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颜晓峰;论关系创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陈立新;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基本视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张传开,余在海;本体论的争论与实践范畴的深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方政,杨正群,刘英;休谟因果联系的人性论基础[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陈岸瑛;关于“乌托邦”内涵及概念演变的考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宋一夫,施德福;论社会结构的对称与非对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高冬琴;蔡世华;;国葬与国家民族认同——以孙中山遗体及其安葬为中心[A];“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万力维;;教育中,究竟是什么在妨碍创造[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3 李菁;;维特根斯坦的存在之思——《逻辑哲学论》的一种现象学素描[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郑辟瑞;;海德格尔,,德里达与动物[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天庆;;自身性与意识形态的可能限度(草纲)[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应星;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赵广明;理念与上帝[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葛明珍;论权利冲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鞠玉翠;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原宝国;断裂:返乡途中的身体狂欢[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欣;本体论视域中的美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芹;《晨报》附刊与“五四”新文化运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张勇;时代裂变中的突围与皈依[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韩连庆;论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解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周红阳;刑法和人性:西方思想的批判性阅读[D];湘潭大学;2001年
8 崔卫峰;严格科学的哲学理想与胡塞尔的哲学观论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华章琳;论伽达默尔超越相对主义的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云飞;“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吴康宁;“有意义的”教育思想从何而来——由教育学界“尊奉”西方话语的现象引发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2 叶澜;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J];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3 成伯清;社会学的修辞[J];社会学研究;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林青;黄本胜;;灿烂的教育之花——博白镇教育事业巡礼[J];社科与经济信息;1994年03期
2 唐晔;李杨;欧伟民;;贵族教育:沪港各有千秋[J];沪港经济;2011年08期
3 柏桦;;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整合的瓶颈及其突破[J];基础教育;2006年07期
4 陈桂生;;“课外活动”辨[J];上海教育科研;1996年12期
5 高凤兰;;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实施状况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6 周慧梅;;域外观念与中国学制变革——基于20世纪30年代“社会教育制度建设”的考察[J];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7 张晚林;;论现代教育的职业化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背弃[J];阅江学刊;2011年03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明远;;继承·发现·选择·创造——《中国教育的传统与变革丛书》总序[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苑文彪;;重视教育技术学科的内涵建设[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若亚;;《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出版[A];明史研究第8辑[C];2003年
4 曾小英;;治愈现代创造教育之病需中国传统教育之药[A];孔学研究(第十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一次暨海峡两岸第七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何晓夏;;继承和发扬“学做人”的传统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编纂工作学术报告摘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王建梁;;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综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8 于兴汉;;韩、柳师道观比较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宋荐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的渊源和基础[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10 方晓东;;西塞罗教育思想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海宁 王康钱;对发扬孔子教育传统的一点浅见[N];西部时报;2004年
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石中英;被长期轻描淡写的一种智慧[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高建进;素质教育并不是一味“贪新求洋”[N];光明日报;2006年
4 常生龙;校长应做的五件事[N];中国教育报;2010年
5 本期主持 薛林荣;“甘谷教育现象”的启示[N];天水日报;2007年
6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张斌贤;为教育“说句话”[N];光明日报;2011年
7 张圣华;教育回头看的理由[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易菲;北京西城区教委推进学校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蒋建华;教育改革不是打倒一个另立一个[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温恒福;用教育理论创新支撑素质教育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姗姗;他者教育理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春燕;清代桐城教育发展初探[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红军;《学记》“喻”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D];西南大学;2006年
3 路平;纽曼自由教育思想之探析[D];河南大学;2006年
4 吴俊华;教育学中国化的探索[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志刚;英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樊建武;从与现代教育的冲突与融合看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德育传统的现代价值[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7 李取勉;清代山东学校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峰;中西传统教育思想几个问题之比较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9 王关群;学校课堂场域中师生话语权的异化与消解[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孙文华;《论语》中孔子的对话式教学及其现代价值[D];兰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868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486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