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如何完成一个我”—钱穆的教师自我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20-09-04 07:17
   钱穆作为学术大师,不仅其学术研究具有典范意义,他的专业成长之旅也能为后学,尤其是广大教师提供令人鼓舞的借鉴与参照。钱穆,来自江南无锡最基层的乡村,十八岁“抗颜为人师”,从乡村小学、中学迈向大学讲台,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名教授,成为一代教师楷模。九十二岁告别杏坛,教书育人七十五载,自始至终都是一位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诲人不倦、勤于著述的师者。与民国时期其他名师不同的是,钱穆未接受过大学教育,更未出洋留学,完全靠自修苦读成为名师。研究钱穆的自我发展之路有利于揭示钱穆的专业发展秘密,探明教师成长中的自我发展力,为培养新时代的新型教师提供思路与启发。本研究以钱穆的传记、文集及相关回忆等文献材料为依托,着重梳理了他在不同学校、不同时期的执教经历和自我成长过程,在此基础上探究了钱穆自我发展的特征,动因及途径,主要内容如下:(1)梳理了钱穆的教师成长历程:根据钱穆的从教经历,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简要叙述了其执教经过。从执教乡村小学,到执教中学,再到聘任大学,新亚办学,重点突出钱穆在每个阶段中的典型案例与实践。(2)归纳了钱穆的教师自我发展的特征:从发展途径上看,钱穆始终以“教学与学术齐行”来展开的;从发展过程来看,钱穆坚持并贯彻“职业与生命共进”的方式来完善自我;从发展目的来看,钱穆充分展示出了他“学识与德性并生”的内在品质。(3)揭示了钱穆的教师自我发展动因:本研究从内外两个维度来探讨钱穆自我发展的驱动因素,内因包括钱穆具有高度的民族意识,心怀远大的教育理想和他本身所具有的顽强自砺精神。外因包括钱穆幼年所接受的扎实良好的教育和他所处的相对宽松而自由的思想环境。(4)探析了钱穆的教师自我发展途径:一是“教—学”共进,钱穆是教学与学术研究两方面协同并进的,经历了对立竞争、互惠共生和深度融通三个阶段;二是教育实验,在教学理论的学习与创生和知识的转化生成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是勤修苦读,钱穆有一套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倡为修德而读书,读高标准的书,要结合实践,读以致用。四是寻求共学之人,与人共学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许多成长资源,在教学研讨中获得成长,在竞争中与对手共同进步。作为教师的钱穆不但是一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好老师,他还是一位心怀民族大义的中国式先生,他的自我成长经历值得当今教师借鉴、学习。历史长河中的钱穆对当今教师发展亦彰显出其独特的时代价值:一要充分激活教师的自我发展力。自主发展才是真实、有价值的发展。一个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内在因素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教师应当激发自身的积极动机,促进自身的快速提升,以实现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二要在教师事业中培养真性情。我们各人性情之重要,必然该远超事业之上。不要一眼只盯在人生之事业上,该知自己还有一个性情,一切都要反求之于自己内心所独知处。三要做具有中国气派的当代教师。教师首先要理解中国文化,然后要具有中国品格,最后是研究中国问题。新时代的教师只有在中国情境下理解、研究和感悟中国,才能真正成长为具有中国气派的当代教师。
【学位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4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尧新瑜;朱银萍;;自我发展力: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核动力[J];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Z2期

2 蒋平;;趋向积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教师的角色认同与自我发展[J];教育文化论坛;2015年03期

3 李方安;;论教师自我发展[J];教育研究;2015年04期

4 沈佳乐;;教师共同体的要素及其情境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04期

5 陈兴安;;钱穆:从乡村教师到教育家[J];课程教学研究;2014年12期

6 蒋峰;祝青江;;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分析[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0期

7 林高标;林燕真;;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3年04期

8 张建安;;钱穆:最后学历中学的大师[J];江淮文史;2012年04期

9 纪国和;刘笑;;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对教师自主发展的透视[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年11期

10 陈淑萍;颜秀红;;专业自我: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J];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2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魏兆锋;“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中国人”[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方昱;钱穆教育思想初探[D];新疆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120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8120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5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