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技术学科学术群体知识图谱构建与分析
【部分图文】:
332013.6中国电化教育总第317期理论与争鸣82.246%的程度上解释出教育技术学原有的65个学者所具有的全部信息,有一定的群体代表性。在因子分析得出的碎石图谱(如图1所示)中也可以得出,前8个因子的特征根值都较高,对解释原来65个变量的贡献很大,而第8个以后的因子特征根值都较小,对解释原来变量的贡献很小,所以可以被忽略为高山脚下的碎石,不用再做考虑。图1学术群体碎石图谱(二)聚类分析构建的知识图谱及解读聚类分析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将研究对象分为相对同质的群组的降维统计分析技术。它的目标就是在相似的基础上收集数据来分类,原则是同一类的对象相似性比较大,不同类的对象差异性比较大。在分析教育技术学科学术群体的聚类图时,采用系统聚类方式中的组间聚类和欧式距离。分析出教育技术学科学术群体聚类树形图,如图2所示。分析65个作者的聚类树形图,结合因子分析出的8个主成分,可以把教育技术学科的学术群体划分为八个,每个群体的学者具体如表2所分。表2八大学术群体作者(机构)群体1:JohnsonDW、FelderRM、SalmonG、KoperR、MerrillMD、KolbD、BrusilovskyP群体2:BatesAW、CollisB、FoucaultM、EURCOMM、MINED、USDEPED、UNESCO、OECD群体3:GeeJP;PrenskyM;WarschauerM;ConoleG;SelwynN群体4:CohenJ;RogersEM;AjzenI;VenkateshV;DavisFD;BanduraA群体5:ShulmanLS;ZhaoY;PelgrumWJ;ErtmerPA;FullanM;BeckerHJ;CubanL群体6:RothWM;EngestromY;NATRESCOUNC;MilesMB;BarabSA;LinnMC;DedeC;CollinsA;RoschelleJ;BrownAL;ScardamaliaM群体7:AndersonJR;KozmaRB;GagneRM;ClarkRE;SwellerJ;MayerRE群体8:PeaRD;JONASSEND;BransfordJD;SalomonG;LaurillardD;BloomBS;BrunerJ;PapertS;WengerE
原来65个变量的贡献很大,而第8个以后的因子特征根值都较小,对解释原来变量的贡献很小,所以可以被忽略为高山脚下的碎石,不用再做考虑。图1学术群体碎石图谱(二)聚类分析构建的知识图谱及解读聚类分析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将研究对象分为相对同质的群组的降维统计分析技术。它的目标就是在相似的基础上收集数据来分类,原则是同一类的对象相似性比较大,不同类的对象差异性比较大。在分析教育技术学科学术群体的聚类图时,采用系统聚类方式中的组间聚类和欧式距离。分析出教育技术学科学术群体聚类树形图,如图2所示。分析65个作者的聚类树形图,结合因子分析出的8个主成分,可以把教育技术学科的学术群体划分为八个,每个群体的学者具体如表2所分。表2八大学术群体作者(机构)群体1:JohnsonDW、FelderRM、SalmonG、KoperR、MerrillMD、KolbD、BrusilovskyP群体2:BatesAW、CollisB、FoucaultM、EURCOMM、MINED、USDEPED、UNESCO、OECD群体3:GeeJP;PrenskyM;WarschauerM;ConoleG;SelwynN群体4:CohenJ;RogersEM;AjzenI;VenkateshV;DavisFD;BanduraA群体5:ShulmanLS;ZhaoY;PelgrumWJ;ErtmerPA;FullanM;BeckerHJ;CubanL群体6:RothWM;EngestromY;NATRESCOUNC;MilesMB;BarabSA;LinnMC;DedeC;CollinsA;RoschelleJ;BrownAL;ScardamaliaM群体7:AndersonJR;KozmaRB;GagneRM;ClarkRE;SwellerJ;MayerRE群体8:PeaRD;JONASSEND;BransfordJD;SalomonG;LaurillardD;BloomBS;BrunerJ;PapertS;WengerE;BrownJS;LaveJ;PiagetJ;VygotskyLS;DeweyJ;JonassenDH图2学术群体树形图谱(三)多维尺度分析建立的知识图谱及解读多维尺度分析是指通过测定观测变量之间的距离来发现数据结构,可以将高维空间的数据通过非线性转换变为
34理论与争鸣2013.6中国电化教育总第317期术。在建立教育技术学科学术群体知识图谱时运用SPSS工具的多维尺度分析图示功能,然后在聚类图谱分析出来的8个教育技术学的学术群体及其包含的学者信息基础上,手动画圈标明学术流派的边界,处理后的结果如图3所示。从多维尺度知识图谱中可以直观、形象地看出在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8个学术群体。根据每个群体在图中的坐标位置,还可以清晰地看出群体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如群体3和群体1、2、4的联系紧密,群体7和群体6、8关系密切,而群体8与群体1、2的交流则比较少,图中群体间的相对位置在现实中代表的是其研究领域的相似和相关程度。下面将具体分析每个群体中学者的研究背景,从而总结确定出各个群体的研究方向,据此划分学术流派。群体(1):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理论研究流派结合群体一作者的研究背景分析,该流派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是教育技术学中经典研究领域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流派代表人物MerrillMD的教学组织微策略:成分显示理论(目标—内容二维模型)和首要教学原理为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提供了科学依据。JohnsonDW、FelderRM和KolbD在合作学习、主动学习和经验学习理论方面有重要贡献,SalmonG、KoperR和Brusilovsky的成果集中于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电子学习、远程学习方法上。该流派偏向于理论研究,对教育技术其它流派的发展起着基础指导作用。群体(2):远程教育和网络学习流派仔细分析此群体作者,不难发现本流派不仅包括在远程教育和网络学习研究中做出贡献的专图3学术群体多维尺度图谱家学者BatesAW(研究领域:远程教育中的课程设计与管理、技术在远程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选择与应用、远程教育中教师的培训、网络学习的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豪锋;李瑞萍;李名;;QQ虚拟学习社群的社会网络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12期
2 胡勇;王陆;;异步网络协作学习中知识建构的内容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3 覃学健;李翠白;;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分析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02期
4 彭绪梅;许振亮;刘元芳;;国际创业型大学研究现状的知识图谱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12期
5 周秉勋;;回顾·展望·观念改变[J];外语电化教学;1989年01期
6 李康;对引入国外教育技术观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1995年04期
7 李惠芳;美国教育技术与中国电化教育概念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8 李云龙;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技术[J];现代远距离教育;1998年01期
9 ;通讯[J];现代教育技术;1998年03期
10 刘梓红;论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概念的变迁[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振亮;王贤文;刘则渊;葛莉;;国际创业型大学研究现状的信息可视化计量分析[A];科学学理论与科学计量学探索——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朱全义;;再论教育技术跨世纪发展战略思考[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3 赵燕平;孙铁铮;;基于多重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的风险发现与监测[A];第12届全国信息管理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朱寿增;黎智;李小明;刘毅;;柳州市红粘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1年
5 郝志运;钟佳桂;莫云生;;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知识权力中心研究[A];2007年全国第十一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张宏图;;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思考[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7 赵旭东;韩德辉;窦筱艳;石丽娜;杜岩功;杨永顺;;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三江源地区黄河水质综合评价[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8 陈银飞;;2000~2009年世界贸易关系的块模型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谢百治;;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的基础与起步——评中国电教协会2002年年会获奖论文及教学设计方案[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毕春娟;陈振楼;许世远;李丽娜;;长江口潮滩柱样沉积物重金属多元统计分析[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余冠仕;教育技术,兴奋点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余冠仕;教育技术:在信息化进程中寻求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王爱胜;追寻曾经的足迹 向着未来进发[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4 路平丽;“教育技术产业化应用创新平台”启动[N];中华新闻报;2007年
5 实习生安转红;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市场三维推动[N];科技日报;2002年
6 湖南师范大学 彭绍东;AECT教育技术新定义的解读与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直面变革中的教育软件市场[N];科技日报;2002年
8 本版编辑 游泽清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沈书生;实效:需要有多少环节来保证?[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余冠仕整理;“混合”:通向未来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四川省开江县电化教育馆 向勇;抛开弯路向坦途[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海燕;基于知识图谱的科学计量学进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赵可云;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郝兆杰;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4 姜丹丹;大维随机矩阵谱理论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聂竹明;从共享到共生的e-Learning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路;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左明章;论教育技术的发展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伍正翔;批判与超越[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星;市场机遇信息搜索的社会网络模式及其系统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王陆;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结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文倩;基于引文分析方法的教育技术学科知识图谱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吴涛;项目管理在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杨靖;中等职业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冯文成;甘肃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调查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魏丹丹;教育技术资源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晓娟;生命哲学视野中的教育技术[D];吉林大学;2009年
7 刘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课程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高晶;基于Moodle平台的课程设计与开发[D];吉林大学;2010年
9 赵司嘉;北京市十六区县地区差距的多元统计分析[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10 陈燕;网络教学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技术网站的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8294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829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