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援助计划(SAP)对降低中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有效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2 02:24
校园欺凌是普遍存在于中小学生之间的一种负性的具有攻击性的人际交往事件。在现有的研究中,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发生比率在10%-35%之间,它包含两个主要的主体: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前者通过持续性的、重复性的和具有伤害性的言语或肢体行为直接或间接给后者造成肢体及心灵的伤害。随着国家对校园欺凌的重视及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校园欺凌的治理及干预成了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回顾国内外有关中学欺凌现象的研究发现,以往关于校园欺凌的心理学研究大多聚焦于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单一层面的干预有效性报告及干预方式的理论性探讨,而针对整个年级的系统干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因此,本研究尝试在系统论的观点下编制《校园欺凌现象的SAP干预方案》,并通过对干预年级实施《干预方案》来检验其对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有效性。研究一通过对干预学校初中部三个年级共30个行政班级发放调查问卷,向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获取学校目前欺凌行为的现状及特点。研究二在系统论的指导下编制《SAP干预方案》,包含学生-家长-教师三个维度,学生层面包含对干预年级的学生进行校园欺凌行为及其后果认识的讲座,以及对欺凌卷入者共情能力、应对模式及...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本研究干预思路和方法
从图 3-1 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欺凌行为中辱骂是主要的方式,其次是造谣诽谤、恫吓威胁、踢、推或打等,其中,踢、推或打;恫吓威胁;索要财物和排挤几项在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中没有太大差异,反应出当欺凌者实施上述这些行为时,被欺凌者均将这些行为视为欺凌,而其中辱骂作为一种直接的言语欺凌方式,对于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而言都是主要的攻击方式,但对于受欺凌者来说,感觉受到辱骂的比例比欺凌者实施的比率要低,而感受到造谣诽谤比欺凌者实施的比率更高,这可能是由于在辱骂中,若双方的状态类似处于争吵状态而不是被动挨骂时,被欺凌的一方通过言语反击能体验到内心宣泄和反抗,在这种状态下,受欺凌者会比被动挨骂体验到更少的欺凌,但在辱骂过程中,无论面对的对象是被动承受还是会言语还击,欺凌者的内心体验并没有太大差异;而造谣诽谤作为一种间接的欺凌方式,在信息的散播者(欺凌者)和信息的接收者(被欺凌者)之间会经过多重的传输渠道,即存在一种可能性为欺凌者并非有意说出中伤他人的话,但话语在不断的传递过程中却造成了使受欺凌者从团体中被孤立出的现象,亦或是欺凌者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言语是对被欺凌者的诽谤,因此,双方在这过程中有不同的体验。
第 3 章 研究一 昆明市呈贡区某中学初中部校园欺凌的现状在图 3-2 中,有 26.2%的老师认为脾气暴躁的学生更容易去欺负别的同学,有 19.5%的老师则认为成绩差是学生去欺凌别的学生的一个主要特征,而家庭条件优越和体格健壮、被同学排斥、老师不喜欢的等这些特征均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一些影响学生欺凌行为的因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力防治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 为学生健康成长护航(续)——综合施策防治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J]. 俞伟跃,耿申. 基础教育参考. 2017(08)
[2]我国近十年校园欺凌问题研究述评[J]. 冯帮,李璇. 上海教育科研. 2017(04)
[3]同伴依恋路径下的校园欺凌干预[J]. 周佳,马巧玲. 教学与管理. 2017(10)
[4]大力防治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 为学生健康成长护航——学生欺凌的界定及其构成[J]. 俞伟跃,耿申. 基础教育参考. 2017(07)
[5]“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J]. 任海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2)
[6]学校欺凌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家校合作的视角[J]. 王牧华,宋莉. 教育科学研究. 2017(03)
[7]我国中小学校学生欺凌行为及其治理[J]. 刘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8]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学思考[J]. 章恩友,陈胜. 中国教育学刊. 2016(11)
[9]校园欺凌治理的法治化路径[J]. 王静. 法制与社会. 2016(31)
[10]孩子卷入校园欺凌 家长怎么办[J]. 边玉芳. 中华家教. 2016(08)
硕士论文
[1]中美校园欺凌防治比较研究[D]. 向敏.华中师范大学 2016
[2]反应性攻击的影响因素及其脑机制研究[D]. 黄其豪.华东师范大学 2015
[3]海口市初中校园欺凌问题及其德育对策研究[D]. 许小燕.海南大学 2014
[4]移情训练与交往归因训练对小学儿童攻击行为影响的干预研究[D]. 张金秀.河北师范大学 2013
[5]山东省受欺负初中生身心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D]. 史高岩.山东大学 2011
[6]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研究[D]. 宫晓宇.苏州大学 2011
[7]青少年生活压力事件、人格特质和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D]. 李祖娴.广州大学 2010
[8]中学生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冲突处理策略的研究[D]. 聂朝菊.西南大学 2006
[9]移情与后果认知训练对儿童欺负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杜红梅.西南师范大学 2004
[10]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 王丽萍.山东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2911676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本研究干预思路和方法
从图 3-1 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欺凌行为中辱骂是主要的方式,其次是造谣诽谤、恫吓威胁、踢、推或打等,其中,踢、推或打;恫吓威胁;索要财物和排挤几项在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中没有太大差异,反应出当欺凌者实施上述这些行为时,被欺凌者均将这些行为视为欺凌,而其中辱骂作为一种直接的言语欺凌方式,对于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而言都是主要的攻击方式,但对于受欺凌者来说,感觉受到辱骂的比例比欺凌者实施的比率要低,而感受到造谣诽谤比欺凌者实施的比率更高,这可能是由于在辱骂中,若双方的状态类似处于争吵状态而不是被动挨骂时,被欺凌的一方通过言语反击能体验到内心宣泄和反抗,在这种状态下,受欺凌者会比被动挨骂体验到更少的欺凌,但在辱骂过程中,无论面对的对象是被动承受还是会言语还击,欺凌者的内心体验并没有太大差异;而造谣诽谤作为一种间接的欺凌方式,在信息的散播者(欺凌者)和信息的接收者(被欺凌者)之间会经过多重的传输渠道,即存在一种可能性为欺凌者并非有意说出中伤他人的话,但话语在不断的传递过程中却造成了使受欺凌者从团体中被孤立出的现象,亦或是欺凌者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言语是对被欺凌者的诽谤,因此,双方在这过程中有不同的体验。
第 3 章 研究一 昆明市呈贡区某中学初中部校园欺凌的现状在图 3-2 中,有 26.2%的老师认为脾气暴躁的学生更容易去欺负别的同学,有 19.5%的老师则认为成绩差是学生去欺凌别的学生的一个主要特征,而家庭条件优越和体格健壮、被同学排斥、老师不喜欢的等这些特征均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一些影响学生欺凌行为的因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力防治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 为学生健康成长护航(续)——综合施策防治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J]. 俞伟跃,耿申. 基础教育参考. 2017(08)
[2]我国近十年校园欺凌问题研究述评[J]. 冯帮,李璇. 上海教育科研. 2017(04)
[3]同伴依恋路径下的校园欺凌干预[J]. 周佳,马巧玲. 教学与管理. 2017(10)
[4]大力防治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 为学生健康成长护航——学生欺凌的界定及其构成[J]. 俞伟跃,耿申. 基础教育参考. 2017(07)
[5]“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J]. 任海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2)
[6]学校欺凌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家校合作的视角[J]. 王牧华,宋莉. 教育科学研究. 2017(03)
[7]我国中小学校学生欺凌行为及其治理[J]. 刘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8]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学思考[J]. 章恩友,陈胜. 中国教育学刊. 2016(11)
[9]校园欺凌治理的法治化路径[J]. 王静. 法制与社会. 2016(31)
[10]孩子卷入校园欺凌 家长怎么办[J]. 边玉芳. 中华家教. 2016(08)
硕士论文
[1]中美校园欺凌防治比较研究[D]. 向敏.华中师范大学 2016
[2]反应性攻击的影响因素及其脑机制研究[D]. 黄其豪.华东师范大学 2015
[3]海口市初中校园欺凌问题及其德育对策研究[D]. 许小燕.海南大学 2014
[4]移情训练与交往归因训练对小学儿童攻击行为影响的干预研究[D]. 张金秀.河北师范大学 2013
[5]山东省受欺负初中生身心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D]. 史高岩.山东大学 2011
[6]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研究[D]. 宫晓宇.苏州大学 2011
[7]青少年生活压力事件、人格特质和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D]. 李祖娴.广州大学 2010
[8]中学生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冲突处理策略的研究[D]. 聂朝菊.西南大学 2006
[9]移情与后果认知训练对儿童欺负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杜红梅.西南师范大学 2004
[10]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 王丽萍.山东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29116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911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