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校内观体验的质性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1 18:01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学校内观体验的质性分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内观是以“别人为我所做的、我为别人所做的、我给别人添的麻烦”这三个问题,以自我提问的形式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反思的一种方法,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生成与发展的独特的心理疗法,目前已在全世界广泛运用和研究。在已有的研究中,对心身症患者研究多,普通被试研究少;测量研究多,质性分析研究少。本研究意图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考查大学生在学校环境内的内观体验,不仅可以丰富国内内观研究的内容,也为学校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及感恩教育提供思路。 整篇论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内观研究的理论及研究现状,同时提出研究问题;第二部分介绍了研究者选择质性研究的思路及整个研究设计;第三部分对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呈现了内观体验的状况;第四部分对研究的结果进行讨论;第五部分对整个研究的长处及不足之处进行反思;第六部分以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一定的建议。 本研究首先让14名研究被试参加学校内分散内观体验,之后采用深度访谈法,辅以个人实物分析法收集体验者的访谈资料和内观日志。采用扎根理论编码思路,并使用QSR Nvivo7.0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内观体验具有阶段性,在内观前、中、后期具有不同的表现。2.内观体验可划分为知、情、行(认知、情绪情感、行为意志)等方面进行考查。3.内观前多体验到“我执”的内容。4.内观中多体验到被影响、被给予、连带感的认知,并产生主观幸福感和健康罪恶感。5.内观后多体验到宽容、积极的认知,产生感恩、珍惜的情绪情感,并持有补偿意向、亲社会行为和自省行为。6.内观的体验唤起内观后知、情、行的新模式,并且内观中体验的情感是重要影响因素。在资料层层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建构了内观前体验的模型、内观中体验模型、内观后体验模型、内观动态体验模型。 本研究在理论上为系统理解和深入研究内观体验提供了理论框架;在实践上为学校心理咨询、感恩教育和进一步的学校内观研究提供了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内观 质性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1
- 1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11-21
- 1.1 内观的相关概念11-12
- 1.2 内观法在国外的研究现状12-16
- 1.2.1 日本内观法的发展12-13
- 1.2.2 日本对内观的研究13-14
- 1.2.3 内观法的国际化14-15
- 1.2.4 西方国家对内观的研究15-16
- 1.3 内观法在国内的研究现状16-20
- 1.3.1 内观法在中国的引入及发展16-17
- 1.3.2 国内对内观的研究17-20
- 1.4 研究的问题与意义20-21
- 1.4.1 研究问题20
- 1.4.2 研究意义20-21
- 2 研究设计21-30
- 2.1 研究方法选择21-22
- 2.1.1 深度访谈法21-22
- 2.1.2 个人实物分析法22
- 2.2 研究实施过程22-24
- 2.2.1 研究对象22-23
- 2.2.2 内观实施过程23-24
- 2.3 资料采集过程24-26
- 2.3.1 个人实物-内观日志收集24
- 2.3.2 访谈资料的收集24-26
- 2.4 研究思路及步骤26-30
- 2.4.1 理论思路26
- 2.4.2 资料分析辅助软件26
- 2.4.3 对资料的分析26-28
- 2.4.4 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28-30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30-52
- 3.1 对内观者内观前体验考查30-35
- 3.1.1 对内观者内观前认知体验考查30-32
- 3.1.2 对内观者内观前情绪情感体验考查32-33
- 3.1.3 对内观者内观前行为体验考查33-35
- 3.1.4 对内观前体验模型建构35
- 3.2 对内观者内观中体验考察35-40
- 3.2.1 对内观者内观中认知体验考查35-38
- 3.2.2 对内观者内观中情绪情感体验考查38-40
- 3.2.3 对内观中体验模型进行建构40
- 3.3 对内观者内观后体验考查40-46
- 3.3.1 内观者内观后认知体验40-42
- 3.3.2 内观后行为体验考查42-45
- 3.3.3 对内观后情绪情感体验考察45-46
- 3.3.4 对内观后体验模型进行建构46
- 3.4 内观体验总体动态考查46-50
- 3.4.1 主观幸福感改变知、情、行模式47-48
- 3.4.2 健康罪恶感改变知、情、行模式48-49
- 3.4.3 内观体验改变知、情、行模式49-50
- 3.4.4 内观体验动态模型建构50
- 3.5 效度检验结果50-52
- 3.5.1 原始资料佐证检验50-51
- 3.5.2 参与者反馈检验51
- 3.5.3 专家评价检验51-52
- 4 讨论与分析52-59
- 4.1 关于内观者内观前体验的讨论52-53
- 4.2 关于内观者内观中体验的讨论53-55
- 4.2.1 被影响53
- 4.2.2 被给予53-54
- 4.2.3 连带感54
- 4.2.4 主观幸福感54-55
- 4.2.5 健康罪恶感55
- 4.3 关于内观者内观后体验的讨论55-57
- 4.3.1 宽容态度、积极态度、成长激励55-56
- 4.3.2 回馈意向、亲社会行为、自省行为56
- 4.3.3 感恩、珍惜56-57
- 4.4 对于内观者体验动态变化的讨论57-59
- 4.4.1 主观幸福感、健康罪恶感唤起知、情、行改变57
- 4.4.2 内观体验唤起知、情、行改变57-59
- 5 研究反思59-61
- 5.1 内观体验阶段59
- 5.1.1 对内观前准备及伦理道德问题的反思59
- 5.1.2 内观中遇到的实际问题59
- 5.2 资料收集及分析的反思59-60
- 5.2.1 内观者日志收集反思59-60
- 5.2.2 对内观者访谈的反思60
- 5.3 对分析效度的反思60-61
- 6 启示与建议61-64
- 6.1 学校内内观的建议61-62
- 6.1.1 学校分散内观与学校心理咨询相结合61
- 6.1.2 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61-62
- 6.2 对学校感恩教育的建议62
- 6.3 对今后学校内观研究的建议62-64
- 6.3.1 对心身症状问题学生的学校内观62-63
- 6.3.2 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63-64
- 参考文献64-67
- 附录67-85
- 附录1:知情同意书67-68
- 附录2:内观区域图片68-69
- 附录3:分散内观体验安排表69-70
- 附录4:内观日志指导语70
- 附录5:访谈提纲70-71
- 附录6:编码举例71-75
- 附录7:效度回馈函75-77
- 附录8:专家评价调查表77-82
- 附录9:内观访谈(节选)82-83
- 附录10:内观日志(节选)83-8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85-86
- 后记86-8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祖承;;内观疗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8年03期
2 詹来英;李荣琴;;内观认知疗法对网瘾患者心理康复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09年15期
3 赵鹤鸣,徐鹤定,陈三星,王祖承;内观疗法治疗强迫症一例[J];健康心理学;1994年03期
4 郭丽华,王祖承;对内观治疗患者的调查[J];健康心理学;1996年04期
5 赵朋;毛富强;刘莉;李洁;杨坤;曹桐;李振涛;;医学生网络成瘾障碍内观认知疗法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4期
6 黄辛隐;;试析内观法在学校心理教育中的运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徐鹤定,徐筠,蔡军,王祖承,钱澄宇,榛木美惠子,真荣城辉明;内观疗法治疗酒依赖[J];上海精神医学;1997年04期
8 何蕊芳;李忠义;张子明;牛慧明;任俊赏;;内观疗法治疗酒滥用4例[J];上海精神医学;2005年06期
9 王祖承;;让心灵更美丽——对“内观疗法”理念的认识[J];上海精神医学;2005年06期
10 巽信夫;;从整体医学与生命发育观来看内观治疗疗效[J];上海精神医学;2005年06期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学校内观体验的质性分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96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99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