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当今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其带来的正外部性本应在社会范围内被分享,但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并不是渐进式的演变过程,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收益也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被普遍共享,其所带来的成本又被一部分特殊的群体所承担,结果使得一部分人成为了社会的边缘弱势群体。而在城市化背景下,由于城乡人口流动所造成的农村留守儿童就是一个显著的表现。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发生转移,留守孩子数量不断增长。而且由于与父母长期疏离,缺乏关爱,代理监护人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多数孩子的处境令人担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妥善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本文通过对全国部分地区的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的使用和分析,寻找农村留守儿童的在家庭方面,个人方面(心理方面、学习方面和道德状况方面),学校方面反映出来的一些共性和差异性,从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形成原因(主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角度),做了初步思考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些政策性、法律性、制度性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首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背景进行了理解和阐述。论证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其次,对本文中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做出了必要的交代,从而确立了相应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明确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明确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主要是从学习、思想道德、心理、安全等方面阐述。然后,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索,为下一步提出对策建议奠定基础。最后,提出了在城市化背景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论述了当前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些原则,然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些政策性、法律性、制度性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分析,其主要结论如下: 1、研究认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通过对一些学者已有调查报告和个案调查资料的分析,真实地反映农村留守儿童的状况,并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就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从留守儿童本人、监护人、家庭、学校及相关部门等多层面来综合探讨考察我国许多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以期引起社会和有关学者的关注,为地方政府制定具体政策提供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其理论意义主要表现为丰富了儿童教育的学科体系。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还处在起步的阶段,目前还没有形成的完整的学术框架和研究范式。主要是教育学、制度学等学科在介入研究,而从经济学、人口学等相关理论学科视角介入的研究相对比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复杂系统的属性决定了需要有更多的交叉性研究和学科介入。 2、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令人担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的几个方面(学校、家庭、社会、自我)出现的问题往往存在着交叉,问题具有复杂性。具体体现在学习上、心理上、思想道德和安全上等。而且,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地区不同,教育情况也不尽相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自我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影响因素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另外一些影响因素也是造成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学校教育的倾向性,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环节的影响,留守儿童自我教育的可行性。这些因素相互的交叉,从而造成了现阶段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紧迫。现阶段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提倡儿童的自我教育,提倡儿童教育的自我回归,但这个思想的可行性还在商榷之中。 4、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在制度上和资金上给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保障,学校要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提供良好的学校环境,家庭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加强亲子教育。 针对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现状,本文提出了解决的原则和具体的对策建议: 1、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该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把握一些原则。具体包括公共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均衡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法定性原则。认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要在保证公共性和社会公平均衡的基础上,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并且结合各地区的具体实际情况科学的解决,从而保证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2、分别从政府制度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自我层面等几个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政府制度层面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得到解决的政策和环境保障。政府要不断改革僵化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从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政策保障。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改善农村物质文化环境,从而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另外在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和农村文化建设方面都应该向留守儿童倾斜,从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学校教育层面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主体部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的产生是与城市化的大背景息息相关的。当地经济的落后,父母不在身边,老师队伍的不完善都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紧迫的重要原因。本文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学校寄宿制的建设,教师队伍的完善,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包括生活上和心理上的。 家庭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起着非常特殊的作用。本文认为要加强亲子教育,家长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基础上积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监护人要积极的承担起监护人的责任,从而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本文以教育理论及相关学科理论为指导,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进行探讨,其尝试和创新主要从理论与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等方面来体现。 1、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理论和研究框架的尝试和创新。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内涵,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框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和研究。通过对我国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的综述,通过对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理解,通过多我国青少年教育成才机制的剖析,明确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内涵。最后,依据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几个层面确立了研究的框架,在框架的基础上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2、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体系的尝试和创新。在考察和整合目前学术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教育的指标和组成部分。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可以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回归到自我教育的状态之下,丰富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体系。 3、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的尝试和创新。突破了原有的政府主导作用的对策拘泥,尝试从学校、家庭、自我层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剖析和对策分析。把学校、家庭、自我的作用凸显出来,而且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各个层面的协调。
【关键词】:城市化 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521
【目录】:
- 摘要4-8
- ABSTRACT8-14
- 1. 引言14-29
-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14-16
- 1.1.1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14-15
- 1.1.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15-16
- 1.2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目的和意义16-18
- 1.2.1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目的17
- 1.2.2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意义17-18
- 1.3 国内外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综述18-25
- 1.3.1 国外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状况18-19
- 1.3.2 国内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状况19-24
- 1.3.3 简评24-25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25-26
- 1.5 研究方法26-27
- 1.5.1 文献研究法26-27
- 1.5.2 个案研究法27
- 1.6 尝试和创新27-29
- 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相关基础理论研究29-41
- 2.1 农村留守儿童29-31
- 2.1.1 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29-30
- 2.1.2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30-31
- 2.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31-39
- 2.2.1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界定—以教育场所为划分依据31-35
- 2.2.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教育内容为划分依据35-37
- 2.2.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理论来源37-39
- 2.3 其他相关理论39-40
- 2.3.1 "推、拉"理论39
- 2.3.2 制度理论39-40
- 2.4 简评40-41
- 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41-53
- 3.1 学习教育方面的呈现的问题41-43
- 3.1.1 学习目的模糊,呈现多样化41-42
- 3.1.2 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浓42
- 3.1.3 学习自觉性差42-43
- 3.1.4 学习成绩不理想43
- 3.2 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43-45
- 3.2.1 缺乏心理支持,导制自卑44
- 3.2.2 缺少父辈关爱引起逆反44-45
- 3.2.3 祖辈溺爱导制任性45
- 3.3 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化教育方面呈现的问题45-49
- 3.3.1 对"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的认识模糊46
- 3.3.2 社会公德意识较差46
- 3.3.3 诚信意识较差46-47
- 3.3.4 理想信念过于个人化47-48
- 3.3.5 价值观多元化48
- 3.3.6 缺乏民族自豪感,忽视本民族文化48-49
- 3.4 安全教育方面得不到保障49-50
- 3.5 青春期性教育基本丧失50-51
- 3.5.1 青春期障碍50
- 3.5.2 在性意识方面的问题50-51
- 3.5.3 在性别角色认定方面出现了问题51
- 3.6 简评51-53
- 4.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分析53-63
- 4.1 社会政策、制度方面的原因53-56
- 4.1.1 户籍制度54-55
- 4.1.2 教育制度55
- 4.1.3 社会原因55-56
- 4.2 农村学校教育方面的不力与偏向56-59
- 4.2.1 农村学校发展相对落后56-57
- 4.2.2 学校课程的适切性不强57
- 4.2.3 教育过程的应试化倾向严重,德育工作滞后57-58
- 4.2.4 心理辅导欠缺58
- 4.2.5 农村寄宿制学校经费困难58-59
- 4.3 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59-61
- 4.3.1 亲子教育缺乏59-60
- 4.3.2 父母榜样作用缺失60-61
- 4.4 社会文化方面的不利61
- 4.5 留守儿童自身方面的原因61-63
- 5. 关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则和建议63-75
- 5.1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把握的基本原则63-67
- 5.1.1 公共性原则63-64
- 5.1.2 差异性原则64
- 5.1.3 均衡性原则64-65
- 5.1.4 科学性原则65
- 5.1.5 法定性原则65-67
- 5.2 关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则和建议67-75
- 5.2.1 政府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67-69
- 5.2.2 对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促进方面的一些建议69-72
- 5.2.3 强化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72-75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75-77
- 6.1 基本结论75-76
-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76-77
- 参考文献77-80
- 致谢80-81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8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3 张艳国;胡盛仪;周小霞;;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趋势研究——以湖北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为例[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梅明玉,梅子行;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隐患[J];基础教育研究;2003年12期
5 姚先国,赖普清;中国劳资关系的城乡户籍差异[J];经济研究;2004年07期
6 朱芳红;;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弱化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12期
7 蒋国河,孙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反思[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8 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07期
9 廖鸿冰;;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14期
10 熊亚;;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2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李陈续;[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曾雷;打工经济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黄华珍;重庆市酉阳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洪宇平;福建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12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301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