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班主任、同伴对不同阶段青少年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力研究
本文关键词:父母、班主任、同伴对不同阶段青少年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讨父母教养方式、班主任互动风格与同伴接纳对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三个不同阶段的青少年自我概念发展的预测因子和影响力有何不同。以往有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自我概念的理论模型与测量方面,有关自我概念影响因素的实证性研究较少,涉及到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自我概念的预测因子有何不同的研究更为少见。本研究以期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帮助青少年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概念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选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概念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教师风格问卷、同伴提名法来测量自我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探讨不同阶段青少年自我概念的预测因子和影响力的不同。研究结论如下: 1、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显著的年级、性别差异。总体自我概念有随着年级升高而逐渐下降的趋势,女生除焦虑分量表外在总体自我概念以及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合群分量表显著高于男生。 2、教养方式中,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在年级上不呈现显著差异,并且与自我概念及其各个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在年级上呈现显著差异,并且与自我概念存在显著负相关。 3、班主任互动风格中支配—顺从维度主要与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显著正相关,友善—敌对维度主要与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焦虑、合群分量表显著正相关。 4、小学阶段,积极同伴与焦虑、合群分量表显著正相关;初中阶段,除与幸福与满足分量表外,积极同伴与总体自我概念及分量表均显著正相关,消极同伴与焦虑、合群分量表显著负相关;高中阶段自我概念与同伴接纳的相关不再像初中联系的那样密切。 5、研究结论是:在不同年级,总体自我概念的预测因子是不同的。小学生高年级阶段总体自我概念的预测因子是母亲拒绝否认(其影响作用最突出:β=-.385***,△R2=.164)和班主任互动风格中的两个维度;初中阶段总体自我概念的预测因子分别是积极同伴得分(其影响作用最突出:β=.353***,△R2=.185),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班主任互动风格中的友善—敌对维度;高中阶段总体自我概念的预测因子是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其影响作用最突出:β=.422***,△R2=.151)和积极同伴得分。 根据研究结论,不同阶段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有着不同的影响因素,适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使每个阶段的青少年都能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概念。
【关键词】:青少年 自我概念 父母教养方式 班主任互动风格 同伴接纳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引言9-13
- 1.1 研究背景9-11
- 1.2 研究意义11
- 1.3 问题提出11-13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3-23
- 2.1 自我概念及其相关研究13-17
- 2.1.1 自我概念的定义13-14
- 2.1.2 自我概念的理论模型与测量14-15
- 2.1.3 自我概念的形成发展与影响因素15-17
- 2.2 青少年自我概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17-18
- 2.2.1 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和和测量17-18
- 2.2.2 自我概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18
- 2.3 青少年自我概念与班主任互动风格的关系研究18-20
- 2.3.1 班主任互动风格的定义和和测量18-19
- 2.3.2 自我概念与班主任互动风格的关系研究19-20
- 2.4 青少年自我概念与同伴接纳的关系研究20-21
- 2.4.1 同伴接纳的定义和和测量20-21
- 2.4.2 自我概念与同伴接纳的关系研究21
- 2.5 小结21-23
- 第三章 研究设计和方法23-27
- 3.1 研究假设23
- 3.2 研究对象23
- 3.3 研究工具23-26
- 3.3.1 Piers-Harris儿童自我概念量表(PHCSS)23-24
- 3.3.2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24-25
- 3.3.3 教师风格问卷(QTI)25
- 3.3.4 同伴接纳测量25-26
- 3.4 研究方法26-27
- 3.4.1 研究思路26
- 3.4.2 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26-27
- 第四章 研究结果27-42
- 4.1 青少年自我概念发展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27-29
- 4.1.1 青少年自我概念总体发展状况27
- 4.1.2 青少年自我概念发展的年级差异27-28
- 4.1.3 青少年自我概念发展的性别差异28-29
- 4.2 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年级差异29-31
- 4.3 青少年班主任互动风格年级差异31
- 4.4 青少年同伴接纳年级差异31-32
- 4.5 不同阶段青少年自我概念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32-34
- 4.5.1 小学高年级阶段青少年自我概念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32-33
- 4.5.2 初中阶段青少年自我概念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33-34
- 4.5.3 高中阶段青少年自我概念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34
- 4.6 不同阶段青少年自我概念与其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34-42
- 4.6.1 小学高年级阶段青少年自我概念与其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35-36
- 4.6.2 初中阶段青少年自我概念与其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36-38
- 4.6.3 高中阶段青少年自我概念与其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38-40
- 4.6.4 不同阶段青少年各个预测因子对总体自我概念的影响力40-42
-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42-51
- 5.1 青少年自我概念发展特点42-43
- 5.1.1 青少年自我概念发展存在年级差异42
- 5.1.2 青少年自我概念发展存在性别差异42-43
- 5.2 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影响43-45
- 5.2.1 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年级差异43
- 5.2.2 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43-45
- 5.3 班主任互动风格对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影响45-46
- 5.3.1 班主任互动风格存在年级差异45-46
- 5.3.2 班主任互动风格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46
- 5.4 同伴接纳对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影响46-47
- 5.4.1 青少年同伴接纳年级差异46-47
- 5.4.2 青少年同伴接纳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47
- 5.5 不同年龄阶段诸因素对自我概念发展的预测因子及影响力变化47-51
- 5.5.1 不同年龄阶段自我概念发展预测因子的变化47-50
- 5.5.2 不同年龄阶段自我概念发展预测因子的影响力变化50-51
- 第六章 教育对策与建议51-52
-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52-54
- 参考文献54-59
- 附录59-64
- 致谢64-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国权;;浅析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2年03期
2 李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年03期
3 曾守锤,吴华清;论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中的心理和社会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0年S3期
4 万晶晶,周宗奎;国外儿童同伴关系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3期
5 赵冬梅,周宗奎;童年期同伴关系与后期适应的研究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卢国;李丹;;不同同伴关系青少年的身体自我概念与其心理模式[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宁雪华;花蓉;胡义青;;国内关于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研究的进展[J];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06期
8 纪红艳;刘春蕾;;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纪红艳;刘春蕾;;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吴寒冰;秦兴艳;施光艳;肖娟;;非指导性团体游戏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旭珊;娄秀红;;同伴关系与大学新生适应[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牡丹;陈中永;;内蒙古蒙汉族初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3 黎亚军;张贵英;王耘;;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田媛;周宗奎;;童年中期儿童同伴关系与同伴乐观性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张建卫;陈会昌;王秋虎;陈欣银;;中小学同伴关系与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6 毛晓瑞;张日f;;团体箱庭游戏改善幼儿同伴关系的有效性[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刘文;梁楠;;基于气质评定的幼儿同伴关系促进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周宗奎;赵冬梅;;童年中后期同伴关系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3年追踪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李小青;邹泓;蔡颖;;中学生情绪智力与人格、同伴关系质量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杨晓星;张日f;;箱庭疗法对同伴关系不良儿童的干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尹国强 杨晓萍;儿童是独立的自由主体[N];光明日报;2010年
2 北师大实验幼儿园 李蕊;请让我来帮助你[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郭夏生 陆丰市东海龙潭中学;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N];汕尾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蒋炜宁;父母应重视对孩子的心理养护[N];宁波日报;2011年
5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赵红梅 张军玲;中小学生如何与同伴交往?[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欧阳炜;寻个梦感受心情其实一切都很朦胧[N];深圳特区报;2006年
7 王阿敏;独生子女:集多方宠爱于一身,,福兮祸兮[N];新华日报;2005年
8 林洁莹;匠心在兹:儿童社会性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北京师范大学 肖川;学校用什么来吸引学生[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高文斌;子不教,父何“过”?[N];健康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凤杰;青少年早中期的个人目标及其家庭、同伴背景[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刘少英;学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追踪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赵冬梅;童年中后期同伴交往的发展与心理适应:3年追踪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荣;儿童社会关系概念化的特点及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丽艳;云南省澜沧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性伴网络及吸毒同伴网络特征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7 刘文;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建端;《12~36月龄幼儿情绪社会性评估量表》修订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10 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咸大伟;初中生自我概念及其与同伴关系类型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侯爱民;关于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及相关教育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3 龚玲;未成年人犯罪与人格特质、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牛竹青;高职新生同伴关系对学校适应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张亚莉;初中生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相关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史海松;小学生自我概念与同伴关系的干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娟;同伴关系不利、儿童的自我概念与同伴信念和攻击行为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龙红芝;幼儿同伴关系干预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毕珊娜;4-6岁幼儿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与合作行为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10 覃玉宇;童年中期儿童的攻击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父母、班主任、同伴对不同阶段青少年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22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312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