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2.0的大学生个人学习环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2 20:06
Web2.0是相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的新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由于具有免费性、开放性、去中心化、聚合性、交互性等特点,Web2.0深受当代大学生的青睐,他们不仅利用Web2.0进行娱乐,也利用Web2.0环境下的社会性软件搭建自己的学习交流平台,分享自己的所得所想,更好地完成与别人的交流与沟通,从而产生思想的碰撞,更好地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为非正式学习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对课堂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形成有效补充。本论文关注的焦点是Web2.0环境下大学生个人学习环境的建构,论文首先从个人学习环境进行研究,探究Web2.0环境下个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学习的发生机制。通过对分布式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Web2.0基本理论的研究,探究Web2.0环境下个人学习的形成与发生机制,为Web2.0环境下个人学习环境的建构提供了有力支撑和良好保障。其次,本论文立足许昌学院,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二者结合的方式深入了解了许昌学院学生在Web2.0环境下的学习现状,发现70%以上的大学生对Web2.0提供的服务缺乏了解,利用...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论文结构
同时学生还可以参与网络小组与伙伴或导师进行交流和协作,学生对个人知识的管理贯穿整个学习与交流的过程。在教师管理引导层,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与交流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甚至心理问题。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与知识和伙伴的互动,通过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价值实现获得内部支持,加上来自教师和伙伴的支持,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得基于个人学习环境的学习活动得以持续进行。
图 4-2 安达信管理咨询公司知识管理公式达的是,组织知识的积累,必须通过将累会呈现指数倍的增长效应,也就是说所形成的效果就越大。识转化理论。基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知识变换”的知识创造转化模式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Co他们共同组成了 SECI 模式,这四个方面的创造,如图 4-3 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学习活动探究[J]. 刘雪锋,张虎. 教育与职业. 2009(29)
[2]利用谷歌服务构建网络化PLE[J]. 张虎,忽海娜.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24)
[3]e-Learn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J]. 余胜泉,程罡,董京峰. 远程教育杂志. 2009(03)
[4]协作学习2.0:基于Web2.0的协作学习新范式[J]. 郑卫兵,赵呈领,刘志英. 现代教育技术. 2009(01)
[5]非正式学习与企业在线培训[J]. 杨晓辉. 商场现代化. 2007(34)
[6]Web2.0的探讨[J]. 姜芳艽.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7(08)
[7]Tag和现代教育技术[J]. 夏天,杨瑛霞,田爱奎,张际平. 中国电化教育. 2006(09)
[8]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 余胜泉,毛芳. 电化教育研究. 2005(10)
[9]网络化社会互联学习的三进阶[J]. 庄秀丽. 远程教育杂志. 2005(03)
[10]分布式认知——一种新的认知观点[J]. 周国梅,傅小兰. 心理科学进展. 2002(02)
硕士论文
[1]基于社会性软件的非正式学习环境模型构建研究[D]. 冯俐.西南大学 2009
[2]基于教育知识管理的虚拟学习环境的构建[D]. 谢攀登.湖南师范大学 2008
[3]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研究[D]. 韩艳艳.华东师范大学 2008
[4]Web2.0代表性软件支持下的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研究[D]. 岳丽娜.辽宁师范大学 2008
[5]Web2.0个性化服务与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探究和实践[D]. 周波.首都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18191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论文结构
同时学生还可以参与网络小组与伙伴或导师进行交流和协作,学生对个人知识的管理贯穿整个学习与交流的过程。在教师管理引导层,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与交流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甚至心理问题。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与知识和伙伴的互动,通过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价值实现获得内部支持,加上来自教师和伙伴的支持,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得基于个人学习环境的学习活动得以持续进行。
图 4-2 安达信管理咨询公司知识管理公式达的是,组织知识的积累,必须通过将累会呈现指数倍的增长效应,也就是说所形成的效果就越大。识转化理论。基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知识变换”的知识创造转化模式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Co他们共同组成了 SECI 模式,这四个方面的创造,如图 4-3 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学习活动探究[J]. 刘雪锋,张虎. 教育与职业. 2009(29)
[2]利用谷歌服务构建网络化PLE[J]. 张虎,忽海娜.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24)
[3]e-Learn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J]. 余胜泉,程罡,董京峰. 远程教育杂志. 2009(03)
[4]协作学习2.0:基于Web2.0的协作学习新范式[J]. 郑卫兵,赵呈领,刘志英. 现代教育技术. 2009(01)
[5]非正式学习与企业在线培训[J]. 杨晓辉. 商场现代化. 2007(34)
[6]Web2.0的探讨[J]. 姜芳艽.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7(08)
[7]Tag和现代教育技术[J]. 夏天,杨瑛霞,田爱奎,张际平. 中国电化教育. 2006(09)
[8]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 余胜泉,毛芳. 电化教育研究. 2005(10)
[9]网络化社会互联学习的三进阶[J]. 庄秀丽. 远程教育杂志. 2005(03)
[10]分布式认知——一种新的认知观点[J]. 周国梅,傅小兰. 心理科学进展. 2002(02)
硕士论文
[1]基于社会性软件的非正式学习环境模型构建研究[D]. 冯俐.西南大学 2009
[2]基于教育知识管理的虚拟学习环境的构建[D]. 谢攀登.湖南师范大学 2008
[3]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研究[D]. 韩艳艳.华东师范大学 2008
[4]Web2.0代表性软件支持下的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研究[D]. 岳丽娜.辽宁师范大学 2008
[5]Web2.0个性化服务与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探究和实践[D]. 周波.首都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18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3318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