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理论视阈下的教育异化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异化理论视阈下的教育异化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黑格尔的异化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思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国民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不断发展、逐步成熟的,是揭示真相与追根溯源的统一,是人道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被发现和发表以来,各理论界纷纷借用“异化”进行批判性研究。教育异化研究也由此诞生。但目前的教育异化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异化使用的浅层次化,教育异化研究缺乏异化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对教育和异化缺乏客观的研究态度等。笔者认为教育异化研究存在一个前提性工作,即在正式研究教育异化之前需确保这种研究是有必要的,有依据的,态度是端正的。 本研究主要包含三个步骤和内容:首先,明确教育异化的内涵和教育异化研究的内容。教育异化有四个方面的规定:第一,指教育中人的主体性丧失和劳动的异化;第二,指教育现实掩盖教育本质,使我们看不清楚教育真相,需揭穿假象,从教育运动中探寻现象后的本质;第三,它是教育发展中由于教育之外的原因出现的一个阶段,有其进步性;第四,因此,就范围而言,不是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异化了,而是个别环节和方面出现了异化现象。教育异化研究的核心内容是通过考查教育的发展史,反思目前的教育,说明目前教育表现出来的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和教育将向什么方向发展,即异化将被怎样扬弃。 其次,指出和讨论古今中外教育异化的不同表现:现代以前教育异化表现为学校的出现、政治宗教文化等控制学校教育、公布的教育目的的虚假性和学生对社会生产生活的不了解不适应;现代以来教育异化表现为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进一步隔离,经济代替政治宗教等控制学校教育,学校体制中的人——包括教师和管理者——的异化劳动和主体性的丧失;现代中国教育异化的特殊性在于传统制度和文化对教育的消极影响。 最后,也是研究的目的所在,即分析教育异化产生的根源和消解它的现实路径。笔者认为教育异化的根源是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与教育的密切关系。社会中最具决定性力量的是经济和政治。经济和政治发展具有必然性,教育异化消解也是一种必然。但我们仍可加快教育异化消解的速度。中国教育异化的消解之路更为漫长,但因为在历史上有过成功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经验,中国教育也可能出现跳跃式的发展,加快教育异化的消亡。
【关键词】:异化 教育异化 前提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赣南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40-0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0
- 第1章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历史发展10-18
- 1.1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初步确立10-14
- 1.1.1 对黑格尔的异化理论的扬弃10-11
- 1.1.2 对费尔巴哈异化思想的扬弃11-12
- 1.1.3 对空想社会主义和国民经济学的扬弃12-13
- 1.1.4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诞生及异化劳动理论的初步确立13-14
- 1.2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成熟14-18
- 1.2.1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14-16
- 1.2.2 成熟的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6-18
- 第2章 教育异化研究的前提18-24
- 2.1 教育异化研究的必要性18-19
- 2.2 从异化理论出发,避免研究表层化19-21
- 2.2.1 教育异化研究的表层化问题19-20
- 2.2.2 避免教育异化研究的表层化20-21
- 2.3 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正确评价教育和异化21-24
- 2.3.1 唯心主义和抽象人道主义异化观的危害21-23
- 2.3.2 端正研究态度,正确评价教育和异化23-24
- 第3章 马克思异化理论对教育异化研究的启示24-28
- 3.1 马克思异化理论对教育异化内涵研究的启示24-26
- 3.1.1 马克思异化理论对正确把握教育本质的启示24
- 3.1.2 关于教育的本质24-26
- 3.1.3 教育异化的内涵和判断标准26
- 3.2 马克思异化理论对教育异化研究的内容及主旨的启示26-28
- 第4章 教育异化的表现28-35
- 4.1 现代以前教育异化的表现28-31
- 4.1.1 教育异化的形成28
- 4.1.2 作为社会服务的教育变为政治宗教文化等控制利用的对象28-29
- 4.1.3 公布的教育目的的虚假性29-30
- 4.1.4 教育中的人的异化30-31
- 4.2 现代教育异化的特色31-33
- 4.3 中国教育异化的特色33-35
- 第5章 教育异化产生的根源和扬弃的现实路径35-40
- 5.1 教育异化产生的根源35
- 5.2 教育异化扬弃的现实路径35-40
- 5.2.1 有限消解35-36
- 5.2.2 教育异化消亡的根本动力36
- 5.2.3 中国教育异化消解的现实路径36-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瑞军;规训的教育与人的自由[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王若水;异化──这个译名[J];读书;2000年07期
3 乔亚俊;;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J];法制与社会;2008年31期
4 陈振中;论教育的身份赋予[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4期
5 姜凤华;杜大源;;教育异化的现象学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王守纪 ,杨兆山;教育竞争异化现象透视[J];教学与管理;2002年07期
7 张家军;;论教育的异化与扬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28期
8 李志兴;;教育异化浅论[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9 刘泽军;张秀明;;教育本质研究述评[J];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05期
10 邵燕楠;;中美教育哲学研究人员之比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朱有荣;马克思异化理论与现实批判[D];苏州大学;2001年
2 万作芳;论教育异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冯慧;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形成和运用[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4 姜春邻;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致思方式研究[D];江苏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异化理论视阈下的教育异化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32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333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