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毯式建筑形态的量化分析及其与学科交叉的关联性初探
发布时间:2022-09-27 12:49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大发展时期,学科之间不断的交叉与融合,新的学科不断产生,新的学院不断建立。与之对应的是高校校园规划顺应社会与科技快速发展的的需求,不同规模、性质、类型的校区建设此起彼伏,因此校园建设的研究是提升学校建设质量必不可少的途径。毯式建筑理论对当代建筑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且该理论是校园规划中学科交叉思想的起源之一,它所提供的校园低层高密度形态可以为校园建设带来一定的启发。本文从从理论基础——量化分析——关联性分析——实践运用四个部分,将校园低层高密度毯式空间形态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将其与学科交叉进行了关联性初探。第一部分阐述了Team X毯式建筑理论的起源、发展并总结了其内涵特征。第二部分在空间句法的理论基础下,针对四个校园低层高密度毯式形态进行了量化数据分析,并控制变量设计了等建筑面积的高层高密度形态进行对比。第三部分引入了社会网络结构的概念,并对高校校园毯式建筑形态的量化分析与学科交叉的关联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第四部分在学科交叉的理念下进行了对广西大学的项目方案设计的思考,并运用空间形态量化方法对几种方案进行预评价...
【文章页数】:1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从左至右分别是巴克马,坎迪里斯,德卡洛,凡艾克,史密森夫妇,伍兹(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柏林自由大学(图片来源:https://www.pinterest.com)
空中街道草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晰的迷宫——柏林自由大学综合楼[J]. 羊烨. 新建筑. 2013(01)
[2]基于社会复杂网络的学科交叉研究[J]. 张洪磊,魏建香,杜振东,刘向,严顺,冯泽,李晓迪,冯学风. 情报杂志. 2011(10)
[3]可达性度量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评述[J]. 陈洁,陆锋,程昌秀. 地理科学进展. 2007(05)
[4]“小组十”、柯布西耶与毯式建筑[J]. 陈洁萍. 建筑师. 2007(04)
[5]当代毯式建筑研究[J]. 陈洁萍. 世界建筑. 2007(08)
[6]空间句法相关理论导读[J]. 伍端. 世界建筑. 2005(11)
[7]从对象到场域——读斯坦·艾伦《场域状态》[J]. 赵榕. 建筑师. 2005(01)
[8]一个小型科研合作复杂网络及其分析[J]. 刘杰,陆君安.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2004(03)
[9]再论“空间句法”[J]. 张愚,王建国. 建筑师. 2004(03)
[10]高校教学建筑中的交流空间——谈山本理显的大学设计[J]. 吉志伟. 华中建筑. 2002(05)
博士论文
[1]研究型大学的协同创新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丘建发.华南理工大学 2014
[2]论“跨学科”的谱系[D]. 刘小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社会网络视角下高校跨学科团队知识互动研究[D]. 朱英朋.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
[2]沙德拉赫·伍兹的设计理念及作品研究[D]. 刘晓婷.华南理工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681091
【文章页数】:1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从左至右分别是巴克马,坎迪里斯,德卡洛,凡艾克,史密森夫妇,伍兹(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柏林自由大学(图片来源:https://www.pinterest.com)
空中街道草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晰的迷宫——柏林自由大学综合楼[J]. 羊烨. 新建筑. 2013(01)
[2]基于社会复杂网络的学科交叉研究[J]. 张洪磊,魏建香,杜振东,刘向,严顺,冯泽,李晓迪,冯学风. 情报杂志. 2011(10)
[3]可达性度量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评述[J]. 陈洁,陆锋,程昌秀. 地理科学进展. 2007(05)
[4]“小组十”、柯布西耶与毯式建筑[J]. 陈洁萍. 建筑师. 2007(04)
[5]当代毯式建筑研究[J]. 陈洁萍. 世界建筑. 2007(08)
[6]空间句法相关理论导读[J]. 伍端. 世界建筑. 2005(11)
[7]从对象到场域——读斯坦·艾伦《场域状态》[J]. 赵榕. 建筑师. 2005(01)
[8]一个小型科研合作复杂网络及其分析[J]. 刘杰,陆君安.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2004(03)
[9]再论“空间句法”[J]. 张愚,王建国. 建筑师. 2004(03)
[10]高校教学建筑中的交流空间——谈山本理显的大学设计[J]. 吉志伟. 华中建筑. 2002(05)
博士论文
[1]研究型大学的协同创新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丘建发.华南理工大学 2014
[2]论“跨学科”的谱系[D]. 刘小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社会网络视角下高校跨学科团队知识互动研究[D]. 朱英朋.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
[2]沙德拉赫·伍兹的设计理念及作品研究[D]. 刘晓婷.华南理工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681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3681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