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教学活动中大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30 02:02

  本文关键词: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教学活动中大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新技术的不断使用促进了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丰富和快速发展。互联网在教育领域变革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网络课程和网络教育的兴起,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伴随着人们信息素养的不断提高,新兴的网络教育教学方式正不断对传统教育教学进行着冲击。由于网络教学突破了传统教育同时、同步、同地的局限,使学习的方式更加自由,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日趋多样,因此现代的教育希望能够更多的依靠网络媒体丰富的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以我国精品课程建设为代表的网络课程自从2003年实行以来,在六年的时间里,我们国家级的精品课程数量已经达到了3000多门,涵盖了高校多数专业的课程,具有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但同时这些优秀的学习资源并没有发挥其显著的作用,造成了这些以精品课程为代表的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使用效果不理想。 本文的研究是笔者基于《学习科学与技术》网络课程的协作平台——《学习科学与技术》校际协作社区(2009版)为实践研究平台,参与河南大学的一个团队小组的协作学习过程,对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教学中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存在问题、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通过对该过程的反思,总结出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教学中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最终根据自身的认识提出了几点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策略。 笔者根据参与实践和访谈,提出的激发策略是:(一)改善外部条件,适应学习者特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创设更为真实和贴切的学习环境;2.游戏式的网络课程学习;3.网络课程评价方式的改善;4.教师对学习者的激励作用。(二)完成内部激励,建立学习者自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培养团队意识,促进积极协作;2.动机的激发运用在学习全过程中。 针对提出的上述策略还阐述了几点使用的建议:(一)整体提升网络课程品质,实现网络课程电子教科化;(二)精品课程的评定不能一劳永逸;(三)教师的角色更侧重于指导者方面;(四)学习者自身要提升学习的积极心态;(五)教师要将激励贯穿学习的始终。
【关键词】:校际协作 协作学习 学习动机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642.0;G434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引言9-18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9-10
  • 二、研究的意义10-12
  • 三、相关研究综述12-17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17-18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的研究18-28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18-20
  • 二、两个概念的区别20-21
  • 三、相关理论的研究21-28
  • 第三章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教学中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分析28-35
  • 一、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中大学生学习的特点28-30
  • 二、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中学生学习动机的表现30-35
  • 第四章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教学的实践探索35-57
  • 一、《学习科学与技术》网络校际协作社区简介35-39
  • 二、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教学实践过程39-48
  • 三、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教学反思48-54
  • 四、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教学中大学生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分析54-57
  • 第五章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教学中大学生动机激发策略57-72
  • 一、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教学中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条件57-61
  • 二、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教学中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61-68
  • 三、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教学中大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策略使用建议68-72
  • 研究的结论72-74
  • 参考文献74-77
  • 书籍类74-75
  • 论文类75-77
  • 附录77-78
  • 后记78-79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仇秀娟;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教学活动中大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61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4061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6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