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人口学因素差异探讨
本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人口学因素差异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考察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人口学因素的差异。方法:运用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对378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在性别、学校类别、教龄、执教年级和从教原因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大学公共教学中心;
【关键词】: 职业倦怠 人口学 教师 情感衰竭 低成就感 去个性化 中小学 统计学意义 应对策略 维度
【分类号】:G443
【正文快照】: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1],具有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三个维度。大量相关研究表明,人口学因素是与教师生活质量相关的重要因素[2-3]。本研究详尽考察教师的人口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伍新春,曾玲娟,秦宪刚,郑秋;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4期
2 胡华成;陈国元;;我国高校教职工健康现状、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J];医学与社会;2006年04期
3 李兆良;冀惠玲;万兵华;张兰初;;论高校教师的压力及压力管理[J];医学与社会;2007年10期
4 刘晓明;邵海燕;;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现实分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清臣;基于专业发展的教师精神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万峰;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伦理道德影响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晴;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薛小丽;西方近现代兴趣教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李霞;语文体悟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徐章韬;师范生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金建生;中小学教师领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杨新国;中小学教师工作敬业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张惠芹;教学演讲学[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2年
10 刘云艳;幼儿好奇心发展与教育促进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珏;关于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郭荣;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周华;准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赵洪妍;延边地区城市朝鲜族小学英语教师对新课程适应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5 苏菲;中职语文口语教学探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潘红琴;中学作文教学改革探究[D];苏州大学;2009年
7 周宏斌;普通中学优等生心理问题分析与纠正策略[D];苏州大学;2009年
8 贺佳妮;走进新时代[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马蕾;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王水云;南昌市高职生厌学问题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绽蕊;京津沪教育实力在世界的位置——几个教育指标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2 冒荣,贺晓星,穆荣华,周义安;无觅桃花源 何处好耕田——高校教师精神压力问题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04期
3 尹桂荣;高校教师的压力与调适[J];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12期
4 张勇,于跃;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的成因及其预防策略[J];教育探索;2002年11期
5 曾玲娟,伍新春;国外职业倦怠研究概说[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赵玉芳,毕重增;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1期
7 李兆良;陈大伟;高燕;冯晓黎;;高校中青年知识分子“过劳死”引发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06年01期
8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年11期
9 徐富明 ,申继亮 ,朱从书;教师职业压力与应对策略的研究[J];中小学管理;2002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祖强;论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克服[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7期
2 杨巨芝;教师成功的大敌——职业倦怠[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年12期
3 宋献元;教师的如业倦怠及对策[J];湖南教育;2002年20期
4 张悦红;论教师职业倦怠[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汤金洪;教师“职业倦怠症”及其归因与矫正[J];辽宁教育;2004年10期
6 张克中;课程改革与教师的职业倦怠[J];江苏教育;2004年19期
7 李辉 ,王淦生;教师的“职业倦怠症”[J];山东教育;2004年31期
8 李辉 ,王淦生;问诊教师“职业倦怠症”[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5年Z1期
9 焦其文;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10 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丽丽;司继伟;王冬梅;;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杨秀荣;;谈教师对学生的爱[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3 张喜凤;赵红兵;郭海英;;培养“实用型”人才,教师是关键[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4 张桂玲;;教师在远程开放教学过程中的作用[A];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C];2002年
5 赵鸣九;;大学青年教师16种个性因素的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6 李冰;卢家楣;;上海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王玲琴;;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光明的未来[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二——教苑撷英[C];2002年
8 卞玉潮;;维护学生的尊严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9 姚华芳;;让校园成为教师生命成长的乐园[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三——“陶花”绽放江南岸[C];2002年
10 赵邦英;马士存;;谈教师的伦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梅县教研室 黄拾斤;自我制造感动 享受职业快乐[N];黄冈日报;2008年
2 河西区恩德里小学 陈晓鸣;浅谈如何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N];天津教育报;2009年
3 刘国信;如何克服职业倦怠[N];中国旅游报;2003年
4 刘国信;如何克服职业倦怠[N];四川科技报;2003年
5 ;职业倦怠说来就来[N];中国妇女报;2005年
6 曹雨平 杨文奇;说说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病”[N];经济日报;2005年
7 郭莹;职业倦怠咋办[N];吉林日报;2005年
8 记者冯建华;第五届人口学家前沿论坛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黄梅县教研室 冯汉青;远离职业倦怠 成就职业梦想[N];黄冈日报;2008年
10 谭丽娜;如何改善职业倦怠[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海山;消费外部性的经济学、人口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郭朝红;影响教师政策的中介组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周润智;被规约的教师职业[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延文;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郑秋贤;“冲破坚冰”——三位浸入式教师成长的故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余珍有;教师的交际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任学印;教师入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振华;论教师成为教育知识的建构者[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良华;行动研究的史与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海艳;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方式、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冰;上海市大、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郑晓芳;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人格特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5年
4 高岚;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于红丽;中小学教师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徐晓宁;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崔杨;北京市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关系的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宋时春;静悄悄的革命:教师对课程的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黄敏姣;中学青年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季祥国;浅论对教师合法权益的保护[D];苏州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人口学因素差异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52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465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