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思辨与探究

发布时间:2017-06-30 02:11

  本文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思辨与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对比研究、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研究性学习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辨析。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是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的一种教学模式或方法。它的出现是为了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的客观需求,它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文章澄清了教育的本质,辨析了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的不同之处,剖析了研究性学习的优势,找出了造成教学方法变迁的根源所在,为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传统教学方法 辨析
【基金】:南京师范大学校青年人才科研培育项目“研究性学习在体育专业课教学中运用的探讨”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09030)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改革灌输式以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启发式、讨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其勇;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朱致瑛;历史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桑青松;多元智力理论与研究型课程的开发与设计[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4 周登嵩,刘海元;重构体育教学原则[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5 赵立;对快乐体育理论与实践的探讨[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6 杨楠;体育教学模式与主体教学浅论[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7 杨国庆;中外体育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比较[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8 陈红梅,王海雁;关于体育合作学习模式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马勇军;综合理科课程理解的几个误区[J];滨州师专学报;2002年02期

10 靳玉乐,艾兴,陈妙娥;研究性学习:高等教育应提倡的一种学习理念[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天明;二十世纪我国教学方法变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李善良;现代认知压观下的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承波;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变革及其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2年

5 卢炳惠;教学创新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董蓓菲;小学语文小班化合作学习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吕林海;数学理解性学习与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珍兰;研究性课程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任淑悦;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初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3 卫红霞;初中化学教学合作学习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蔡旭群;创新教育探微[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郑伟;高中研究型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东辉;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7 吴品杉;“研究性学习”的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8 朱利霞;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反思与重建[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郑利明;高师化学系课程结构的改革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10 王慧;信息技术环境下建构开放型知识表证系统的教学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先睹为快[J];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18期

2 李艳;;研究性学习,助推信息技术教学扬帆远航——浅谈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2期

3 王峰;研究性学习的先行者——雷海宗[J];基础教育;2005年01期

4 许林;;英国:技术整合入课程,服务于研究性学习[J];上海教育;2011年Z2期

5 白华;;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于学习网站的思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年08期

6 杨全胜;吴强;;基于网络辅助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年03期

7 侯滕菲;陈宝琅;李忠山;闫长虹;成洪聚;;生理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的对比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8 钱佳宇;;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比较——对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的反思[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年08期

9 王晓庆;;在研究性学习中疏导学生的愤怒情绪[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16期

10 王改娜;;利用网络教学提高教学质量[J];河南教育(下旬);2011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根林;陆建华;;《发展性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策略》课题研究中期汇报[A];全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一)[C];2004年

2 王敬悦;;研究性学习对网络环境的挑战与对策[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3 王敬悦;;研究性学习对网络环境的挑战与对策[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4 陈艳红;;研究性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影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5 谢晓芳;;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姬智明;;叶圣陶教育思想中的教师地位与研究性学习[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洪明祥;;学生活教育理论 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节选)[A];第六期全国陶研骨干培训班文集[C];2001年

8 银宗童;;校园网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设想[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丽珍;;基于网络的本土化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及模式的探讨[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10 王晋川;;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陈猛;研究性学习:小舞台上的大精彩[N];齐齐哈尔日报;2011年

2 “以北京乡土史为载体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课题组;“以北京乡土史为载体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晓文;研究性学习成亮点[N];中国教育报;2003年

4 严卫林;研究性学习岂能越俎代庖[N];中国教师报;2004年

5 霸州市第一小学 韩海平;研究性学习要具有长期性[N];廊坊日报;2005年

6 大连市中山高级中学 张建坤;研究性学习敌不过“急功近利”?[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光明视点”记者 宋晓梦 通讯员 方雄  本期策划 汪大勇 徐可;研究性学习为何遭遇困境[N];光明日报;2004年

8 胡兴宏 王洁(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怎样的课程?[N];文汇报;2001年

9 通讯员 李宁宁 本报记者 宋晓梦;研究性学习怎样入课堂[N];光明日报;2001年

10 江苏省东台市安丰小学 吴锡龙;研究性学习别进入误区[N];中国教育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海澜;打开学生自我建构之门[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高慎英;论学习方式的变革及其知识假设[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汪丽梅;知识观视域中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旭升;研究性学习的体验系统及其实现[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海北;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整合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建良;论研究性学习的德育意义[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黄丹赓;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静;基于CSCL的研究性学习平台的研究与设计[D];湖南大学;2009年

6 苏文艳;普通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实践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杨敏;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杨华;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变化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文华;网络信息搜索技巧在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与对策[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星;论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思辨与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01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5001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2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