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预测:同伴接纳的调节作用及性别差异
本文关键词: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预测:同伴接纳的调节作用及性别差异
【摘要】:对608名初一至高二城市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同伴接纳在家庭功能对疏离感预测中的调节作用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家庭功能健康水平较低的青少年,其疏离感较高;同伴接纳对家庭功能与疏离感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同伴接纳对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疏离感之间关系的调节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高水平的同伴接纳可以调节不健康的家庭功能对男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而在女青少年中,这种调节作用不显著。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关键词】: 青少年 疏离感 家庭功能 同伴接纳
【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09BZXJ0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08JJDXLX270) 山东省“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泰山学者建设工程 山东省“十一五”强化建设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1问题提出疏离感(alienation)是指个体从其所属群体或参与的活动中孤立出来的状态或体验(Mann,2001)。国内外已有研究发现,青少年期是个体疏离感发展的敏感期(杨东,张进辅,黄希庭,2002;张进辅,杨东,2003;SandhuTung,2004;徐夫真,2007)。适度的疏离感有利于个体对自我同一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汤毅晖,黄海,雷良忻;青少年疏离感与家庭功能、人格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2期
2 杨东,张进辅,黄希庭;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2年04期
3 孔祥娜;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和疏离感的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张进辅,杨东;青少年学生疏离感及其发展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3期
5 叶苑;邹泓;李彩娜;柯锐;;青少年家庭功能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凡凡,裴晓真;亲子交往与儿童情绪发展[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4年03期
2 赵海钧;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及教育培养[J];教育评论;2001年05期
3 郑思明,程利国;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看青少年的人际关系[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1期
4 徐云,周宗奎;受欺负中小学生的应对策略与干预措施[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4期
5 寇_g,马艳;儿童社会适应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及其特殊应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01期
6 蒋长好,邹泓;依恋研究述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7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追踪调查课题组;安徽电大开放教育毕业生追踪调查报告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 朱祖林;开放教育毕业生追踪调查问卷结构设计的信度效度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9 许有云;儿童心理理论与儿童道德发展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李爱华;中专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禄小平;;对幼儿有效道德认识建构的思考[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2 张言彩;韩玉启;;转换障碍对满意和重复购买意图影响的实证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3 方芳;;区域活动中幼儿自控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4 李建明;郭霞;;家庭功能的研究现状[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晓红;王傅强;;我国东中西部中小企业外部环境的实证比较研究[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杨丽珠;张丽华;;3~9岁儿童自尊结构研究[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7 徐哲;赵懿清;;服务管理差距与服务质量差距之间关系模型的研究[A];第三届中国质量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陈劲;景劲松;沈祖志;;复杂产品系统创新项目风险作用机理研究[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潘文安;;基于整合能力的供应链伙伴关系与企业竞争优势研究[A];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肖东生;付跃龙;陈建华;;应急管理团队信任问题结构方程模型[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智强;知识员工职业停滞测量与治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申跃;基于满意度的顾客抱怨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3 张丽华;3-9岁儿童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4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冯青来;文化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孙杰远;教育促成人力资源生长:西南三地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张洪高;从仁爱到正义:中国道德教育核心价值的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许明智;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9 冯夏婷;关于3-7岁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状况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兴贵;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雪凌;城市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欺负行为影响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翠莉;大班儿童同伴群体的个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丽娟;中等发达地区农村儿童入学准备教育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郭亨贞;生存在城乡“夹缝”中的孩子[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郭丽华;幼儿心理理论影响因素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郝苗苗;爱尔坎德的儿童压力说及其对我国儿童教育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红姣;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及其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陈瑛琪;山东省德州市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吴锐;大学生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徐璇;国外儿童自我控制研究述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东,张进辅;大学生疏离感和价值观关系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师保国;申继亮;;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智力和内部动机与创造性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1期
3 杨东,吴晓蓉;大学生疏离感的初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03期
4 楼玮群,齐铱;高中生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年02期
5 张卫东;应对量表(COPE)测评维度结构研究[J];心理学报;2001年01期
6 杨东,张进辅,黄希庭;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2年04期
7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年05期
8 杨东,吴晓蓉;疏离感研究的进展及理论构建[J];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9 郭金山;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10 方晓义,徐洁,孙莉,张锦涛;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莹莹;曾玉;张晶;;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综述[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吴忠刚;李胜霞;;青少年性行为发展及性教育[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年12期
3 吴荣梅;;青少年的规范意识及行为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08期
4 秦秋咀;;论阮籍的疏离感与情性观[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徐夫真;张文新;;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预测:同伴接纳的调节作用及性别差异[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3期
6 尹红霞;时公卫;;青少年亲子冲突研究概述[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10期
7 李璐;高丽;;家庭环境:青少年学校适应的“催化剂”[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年07期
8 吴建云;;浅述青少年情绪情感与自我意识的完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纪珊珊;;如何应对青少年的挑战性行为[J];社会工作(上半月);2010年07期
10 吴晓菲;;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探讨青少年的学习心理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清春;李林华;;让课堂成为教师科学服务的舞台[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东卷)[C];2010年
2 王t犘,
本文编号:5444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544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