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道尊严到以人为本——试论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本文关键词:从师道尊严到以人为本——试论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摘要】: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师道尊严深刻体现了教师地位的崇高和威严。然而,现代教育如果一味强调师道尊严,而忽视学生的需要、人格和尊严,那么,这种"师道"与"生道"的不平等就会使师生关系变得紧张,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则视师生间为相互平等的关系。只有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爱,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才能提高教学实效性。
【作者单位】: 湖南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师道尊严 以人为本 教育观 平等 师生关系
【分类号】:G456
【正文快照】: 师道尊严语出《礼记·学记》中的“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即为师之道,尊严而已。传承了几千年的师道尊严深刻地体现了教师地位的崇高和威严。它要求为师者,在学生面前,要保持教师的尊贵与庄严,使学生产生敬畏之心。敬则服,畏则从。这是与传统社会强调等级伦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叶敬静;李敏;;浅议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J];现代农业;2006年08期
2 姜素贤,解根法;关注青年教师心理健康[J];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刘奇;;思想政治课中人格教育的意义和策略[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马金柱;崔玉东;余丽芸;王北艳;朱战波;;理工科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4期
4 耿兰芳;张志红;;学习态度对英语学习成绩影响的实证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王晓燕;;浅议教师心理健康与师生和谐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6 王天剑;四六级考试及大班授课带来的潜在心理影响——试析落后地区的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问题[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7 任其平;整体提高中创造精品——谈高师公共课心理学教材建设[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8 胡胜利;;对《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裴娜;;陈述性知识及其掌握策略[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史海玲;大学教育质量的危机——“考前突击现象”剖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欢龙;;农村中学生不良品德的心理分析及其教育对策[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2 蓝晗;;“学困班级”班主任工作中需要妥善处理的几个关系[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研讨班论文集[C];2008年
3 张庆山;;“参与教学法”在《动物普通病》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参与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动物普通病》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研究中期研究报告[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4 谢旭慧;程肇基;;分类教学 分层达标——构建方言复杂地区高师普通话教学新模式[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钱智琴;;课堂中的和谐与不和谐[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6 缪建平;;引领教师进入“反思性教学”状态[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7 叶娟;;无锡市滨湖区小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调查及分析[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8 谢家训;;教育经济学的逻辑起点: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兼谈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内在矛盾性[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孙小吕;;新时期少儿读者的心理需求探索[A];文化大省建设中的图书馆现代化——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穆艳玲;;体育教学仿真系统的初探[A];2006年全国体育仪器器材与体育系统仿真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中黎;中国百年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晓波;中美德育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李丹;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任艳红;高校教学评价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伟;科技文化影响下的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更立;异化与回归[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玲;差异教学评价[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远芳;运用认知方法网络结构图对高三立体几何复习课的研究与实践[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鞠杰;高中地理学案导学与情境场相结合的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尹晓茹;高中阶段情感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韩冬雷;论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施策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蒙;探索中国当今钢琴立体教育及其教材建设[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杜烁;中国高校俄罗斯地理课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姜洋;引导发现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冬;积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功能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同柏;有效教学课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理科;石湘伟;;以人为本 树立人性化教育观[J];卫生职业教育;2007年01期
2 张智颖;王延奇;郑兵;;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08期
3 陈卫忠;;体育教育的人本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08年21期
4 宋楠楠;;略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年01期
5 原斌;;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0期
6 陶韶菁;周亮;;高校政工干部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09期
7 周勇;;“以人为本”教育观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0年14期
8 丁建军;谈江泽民“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和人才观[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胡建国;;对体育教育概念的初步探讨[J];青春岁月;2010年22期
10 陈鸿文;;对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教育观的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燕;;在班级教学中实施素质评介的一点体会[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2 崔新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许友顺;;以人为本 成就师生 打造品牌——现代学校管理的思考与实践[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4 翁晓琴;;构建以人为本服务模式的探讨[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覃爱珍;;在新形势下实施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6 黎康;;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的构建[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尹洪太;赵志红;;坚持以人为本 抓好安全管理[A];矿山建设工程技术新进展——2008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下)[C];2008年
8 徐琴;;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要生活化[A];2008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林霞;;浅谈图书馆人文关怀[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孙俊祥;;刍议基层图书馆在发展与服务中的“人本管理”[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崔清新 吴晶 黄小希;“绿色教育观”解“教育三忧”[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2 青年路小学校长 张瑞虎高楼河中学校长 牛宝军 王益区学生家长 李富强;“教师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观点集纳[N];铜川日报;2009年
3 潘涌;独立的母语评论:积极语用教育观的要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灌南县教育中心 周如俊;建立新型的教育观[N];江苏教育报;2010年
5 本报评论员;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武汉[N];长江日报;2005年
6 辽宁人口信息中心研究员 曹景椿;以人为本[N];中国人口报;2002年
7 记者 徐英梅 张淑瑜;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5年
8 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 李家龙;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N];淮南日报;2005年
9 程伟礼;“以人为本”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N];解放日报;2004年
10 张道航;城市建设要以人为本[N];经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士青;以人为本与法治政府建设[D];武汉大学;2005年
2 逯改;生命权及其保障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皮庆侯;孙中山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淑娜;论道德教育的生命理念[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高宗泽;论以人为本的人才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郭凤志;德育文化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山鸣峰;人本与效率[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徐秦法;社会治理中的信仰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童静菊;生本理念下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曹海英;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戎丽霞;以人为本: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D];江苏大学;2007年
2 魏学江;论当代高校人本师生关系的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贾兴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4 刘圣福;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祥鸿;以人为本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兴旺;当前中学地理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庆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5年
8 潘玉明;中国艾滋病防治的立法建议[D];武汉大学;2005年
9 陈晓燕;新时期高校德育创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杨丽;马克思科技观的人本意蕴及其当代价值[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785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578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