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第三空间下青少年自我认同及与生命态度关联性的探究

发布时间:2017-08-05 06:21

  本文关键词:第三空间下青少年自我认同及与生命态度关联性的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第三空间 互联网 青少年 自我认同 生命态度


【摘要】: 本文探讨的是第三空间对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而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又将与他们的生命态度产生怎样的关联性。所谓第三空间是指网络化的虚拟社会;本研究中的青少年是正处于高一、高二年级的男女学生;良好的自我认同是指能够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积极地为之努力,在奋斗的过程中能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不会一味地屈从于社会与他人的舆论,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人际关系有很好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所谓的生命态度是指对他人的爱与关怀程度,对自我及他人生命的珍惜程度和对价值的积极创造程度。 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时期的关键性难题是“同一性形成”,青少年只有通过寻找自我、肯定自我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否则就会陷入同一性扩散的境地,因此12-18岁的青少年极易陷入“同一性危机”期,而互联网导致的信任危机和风险又对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产生强烈冲击。基于这种境地,本文选取QD高级中学高一、高二各三个班级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学生运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都与学生的自我认同得分显著相关,而男同学在这方面的关联性更为显著。 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试图通过自我认同与生命态度的相关性分析,强调自我认同对于青少年的重要意义。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我们发现生命态度诸多指标和维度都与自我认同存在正相关,同时,学生的自我认同得分对于生命态度两个分指标的同情心、感恩、自然生命态度和价值生命态度维度等的得分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 基于数据分析得出,被测学生的自我认同情况并不理想,而自我认同对生命态度的影响度极大,就亟需探讨如何更好地改善学生的自我认同。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将青少年自我认同低下的影响因素分为人口学变量方面的因素、网络卷入度方面的因素和集体方面的因素以及集体方面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第三空间 互联网 青少年 自我认同 生命态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44.2
【目录】:
  • 论文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27
  • 一、选题依据11-17
  • (一) 互联网:急速蔓延的第三空间12-13
  • (二) 青少年:互联网时代的主力军13-16
  • (三) 自我认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点16
  • (四) 生命态度:"90后"亟需得到关注的教育面16-17
  • 二、研究综述17-23
  • (一) 关于互联网对使用者影响的研究17-18
  • (二) 青少年自我认同感危机的凸显18-19
  • (三) 自我认同差异性的研究19-22
  • (四) 生命态度测量的研究22-23
  • 三、概念界定23-27
  • (一) 第三空间23
  • (二) 青少年23-24
  • (三) 自我认同24-25
  • (四) 生命态度25-27
  • 第二章 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27-43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27-28
  • (一) 研究目的27
  • (二) 研究意义27-28
  • 二、研究方法和工具28-31
  • (一) 研究对象选取28
  • (二) 研究方法28-29
  • (三) 研究工具29-31
  • 三、研究思路和框架31
  • 四、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31-43
  • (一) 量表测评情况31-39
  • (二) 访谈情况39-43
  • 第三章 研究结果43-51
  • 一、被测学生的自我认同差异性检验43-47
  • (一) 自我认同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性检验43-45
  • (二) 自我认同的网络卷入程度差异性检验45-47
  • 二、变量间的相关性47-51
  • (一) 网络卷入程度与自我认同存在负相关47-48
  • (二) 自我认同与生命态度存在显著正相关48-49
  • (三) 生命态度对自我认同的预测作用明显49-51
  • 第四章 提升自我认同的对策和建议51-66
  • 一、为何需要提升学生自我认同状况51-55
  • (一) 被测学生的自我认同情况并不理想51-52
  • (二) 自我认同对生命态度的影响度极大52-55
  • 二、提升自我认同状况的原因和相应对策55-64
  • (一) 人口学变量方面的原因和对策55-58
  • (二) 网络卷入度方面的原因和对策58-63
  • (三) 集体方面的因素和对策63-64
  • 三、本论文的不足和后续研究64-66
  • (一) 论文的不足之处64-65
  • (二)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65-66
  • 附录66-70
  • 参考文献70-75
  • 后记75-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泳;;窗口与自我[J];中国企业家;2008年18期

2 孙瑞雪;;自我问题的文学呈现——自叙传小说新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夏子英;;迷途知返——从女性主义角度看《成长教育》[J];电影评介;2010年10期

4 杨梅;窦琴;;语言教师促进学生形成生产性自我认同的因素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贾晓明;雷雨佳;;早年被收养大学生自我认同发展的质性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凌逾;生活政治中的女性自我认同——论张爱玲的小说《传奇》[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姚斌;;电影《大地》与“中国形象”[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04期

8 袁洪英;;社群主义自我观的理论结构及其现实关照[J];北方论丛;2009年04期

9 高一虹;赵媛;程英;周燕;;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化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2002年04期

10 景圣琪;;伊玛堪的历史记忆与自我认同[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小莉;;青少年网络交往中自我表现策略及与其自我认同的关系[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张妍;吕培瑶;刘志强;;职校学生自尊、自我认同感与归因方式的研究[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永兴;樊金娥;;社会心理学视域下的自我认同问题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金霞;;浅谈农民工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运佳;周仁锐;;高中生自我认同变化对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王玉侠;;替代性道德根源的重建——泰勒的自我认同观[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7 张妍;张瑞娟;许芳;;职高生自尊、自我认同感与归因倾向的相关研究[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魏瑾;佐斌;;暴力网络游戏与青少年攻击—基于内隐的生命态度与攻击线索的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魏瑾;佐斌;;暴力网络游戏与青少年攻击——基于内隐的生命态度与攻击线索的研究[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侯洪澜;;确认中医话语体系的意义[A];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晓鹏;存在、权利与自我认同[N];上海证券报;2007年

2 马新宇;论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N];吉林日报;2010年

3 肖峰;自我认同:数字时代的人文困惑[N];光明日报;2003年

4 吴玉军;走出自我认同困境[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生 田莉审;视教师“自我认同”的力量图说[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晓翔;时代需要“海姆立克急救”[N];文艺报;2011年

7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李晓巍;挣扎期:父母与孩子同在[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本报特约记者 戴铮;日本:姜流胜韩流[N];中华读书报;2009年

9 顾一冰;如何提升“中产”认同感[N];南通日报;2008年

10 陈午晴;中国人过节为何意在别处[N];北京科技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芳;在通向自我认同的途中[D];南京大学;2003年

2 韩田鹿;书生的白日梦[D];河北大学;2005年

3 杨桃莲;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建构[D];复旦大学;2009年

4 齐军华;自我认同与性别表述[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柳谦;教育承认与自我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翟文铖;生活世界的喧嚣[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金永得;探索作为整体的教学艺术[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毛琦;追寻、认同与反思[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9 楼天阳;虚拟社区成员联结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王金胜;“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丽;第三空间下青少年自我认同及与生命态度关联性的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猛;互联网使用、自我认同与青少年心理健康[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寒梅;大众文化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余庆华;自我认同理论与中学生文学文本阅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雯莉;我们来这里找到自己、找到知己[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沈U,

本文编号:6234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6234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3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