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百熙改革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张百熙改革思想研究
【摘要】: 张百熙(1847—1907),湖南长沙县人,字冶秋,号潜斋,谥号文达。清末大臣,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第一章为引言部分,概述史学界对张百熙研究的现状、成果及不足方面,对张百熙改革思想的研究意义及选题价值、写作思路等做一个较为全面地介绍和分析。 第二章,张百熙生平及改革思想的历史背景。张百熙的改革思想是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这一系列变法改革进程的推动下,晚清新政改革这一背景下,继承和调整、完善维新派的改革思路,逐渐形成和发展成熟的。张百熙的改革思想受到其儒家教育和湖湘文化背景的影响,又与其接触和接受西学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张百熙的交游对象的思想境界对他的思想的影响也不容忽略。 第三章,张百熙的改革思想。在政治领域,张百熙提出官制改革、整顿吏治、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政治体制,平满汉畛域、满汉一心等体制内的政治改革主张。在文化教育领域,张百熙认为在教育宗旨和目的方面爱国救亡应高于培养人才的目的,他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体制、教育管理机构、学制等进行改革,并提出发展社会教育和加强文化保护的思想。在经济领域,主张设专部管理经济、立工商法以规范经济发展,实行财政改革,发展工矿业和铁路事业。在军事领域,主张汰绿营,练新军,加强军事工业和海防实力。与张之洞相比,张百熙改革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在爱国主义的驱使下,救亡的目的高于挽救清政府统治的目的,思想主张相对激进,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范畴;与康梁的维新思想相比,康梁的变法主张从理论出发,急于全面实现理想化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模式,而张百熙的改革思想切中时弊,存旧开新、融汇中西、务实去虚,并相对温和稳健。 第四章,张百熙改革实践及成就。从教育实践和改革成效、承修跸路工程的改革举措、整顿吏治三个方面概述张百熙改革思想的实践及成就,并从政治身份和政治境遇、晚清政局、改革思想的特点、人际关系与人才的帮衬、性格特征等方面分析张百熙改革思想与改革成就不对称的原因。结论是,在晚清外重内轻,皇亲满贵和地方督抚左右政局、争权夺利的情况下,张百熙受其仅为部门主管的政治地位和汉臣京官的政治身份的限制,其改革思想在实践中虽经一再地调整和妥协退让,仍因人际关系及可用的人才缺乏、性格特征不能适应官场尔虞我诈等欠缺而成就有限,最终饮憾辞世,未能完成改革事业,也未实现其“四海志”。 第五章为结语部分,对张百熙其人及思想的定性和评价。张百熙从封建士大夫逐渐转变为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其改革思想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范畴。张百熙是勇于创新、敢想敢干的改革家。张百熙是近代教育的开创者之一,为中国教育近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张百熙自身及其改革事业的命运跳不出晚清新政失败的格局和清朝统治日落西山的趋势,注定以悲剧收场。 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运用归纳法,结合运用大量史料,研究了张百熙改革思想的内容和实践成就。运用历史分析和比较的方法,研究张百熙改革思想的特点和改革思想与成就不对称的原因。在结论上,做到了论从史出。
【关键词】:张百熙 改革思想 清末新政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529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0
- 1 引言10-15
- 1.1 选题理由10-11
- 1.2 研究现状11-13
- 1.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13-15
- 2 张百熙改革思想的历史背景分析15-32
- 2.1 张百熙的家庭和早期生活15-16
- 2.2 张百熙改革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16-32
- 2.2.1 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要求及提供的机遇16-20
- 2.2.2 教育背景20-23
- 2.2.3 张百熙的交游对其思想的影响23-27
- 2.2.4 张百熙的仕途经历对改革思想发展的影响27-32
- 3 张百熙改革思想的内容分析32-75
- 3.1 稳健而有远见的文化教育改革思想32-55
- 3.1.1 文化教育改革思想32-51
- 3.1.2 文化保护思想51-55
- 3.2 体制内的政治改革思想55-62
- 3.2.1 从民本思想到近代民主法制思想55-57
- 3.2.2 官制改革57-60
- 3.2.3 整顿吏治60
- 3.2.4 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60-61
- 3.2.5 平满汉轸域,满汉一心61-62
- 3.3 实业救国的经济改革思想62-66
- 3.3.1 设专部管理,立法以规范62-63
- 3.3.2 财政改革63-64
- 3.3.3 开矿山、修铁路,以广利源64-66
- 3.4 渐进的军事改革思想66-68
- 3.4.1 汰绿营,练新军66-67
- 3.4.2 加强军事工业,添造军械子药,添置铁甲兵轮67-68
- 3.5 张百熙改革思想内容的特点68-75
- 3.5.1 爱国主义驱动的改革思想68-69
- 3.5.2 温和的维新思想69-71
- 3.5.3 针对时弊,存旧开新、融汇中西、务实去虚的改革思路71-72
- 3.5.4 西学中源说、中体西用的痕迹和封建的保守性72-75
- 4 张百熙改革思想的实践分析75-93
- 4.1 张百熙改革思想的实践概要75-81
- 4.1.1 教育实践和改革成效75-78
- 4.1.2 承修跸路工程的改革举措及成效78-80
- 4.1.3 整顿吏治的努力80-81
- 4.2 张百熙改革实践成就不显著的原因分析81-93
- 4.2.1 政治身份和政治境遇的制约81-84
- 4.2.2 晚清政局特点的制约84-87
- 4.2.3 改革思想的缺点决定87-88
- 4.2.4 人际关系与人才的帮衬作用的制约88-90
- 4.2.5 张百熙的个性特征制约其做官做事90-93
- 5 结语93-95
- 参考文献95-99
- 附录99-100
- 后记100-10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晓娟;;试论清末热河地区的近代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陆玉芹;;辛亥革命前后十年的近代教育[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李兵;;书院改制对近代教育的促进作用有限[J];大学教育科学;2011年04期
4 陶宏开;;湖北近代教育与辛亥武昌首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胡科;;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理念[J];黄金时代;2009年06期
6 马啸;;略论明治朝野重视教育的举措及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J];庆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7 黄贵;苏永骏;;陈独秀体育观探析[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徐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考察角度[J];考试(高考文科版);2011年09期
9 冯慧芳;;试析吴汝纶对中国近代女性教育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10 胡春霞;;张謇文明观评述[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静芳;;晚清留学教育与中国近代教育的关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2 陈时见;;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詹向红;;弥足珍贵的教育史料——关于桐城学堂的《办学公文稿》[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彬;;浙江教育近代化刍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5 周晔;;教育近代化的积极推动力——中国近代教育学术团体之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陈国生;;湖南教育的近代化与湖南社会的进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7 史习基;;西学东渐中的沈葆桢教育思想和实践[A];沈葆桢生平与思想研究——沈葆桢巡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舒志定;;现实的个人:教育的出发点——马克思教育思想当代性的一个视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郭法琦;;试论近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儿童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周中坚;;广西近代化进程中的老桂系时期(1912-1924)[A];陆荣廷与龙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高云;中国朝鲜族近代教育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延召开[N];延边日报;2006年
2 何会文;宜兴埠温氏“普育学校”[N];天津日报;2006年
3 记者 陈丽霞;全市110家博物馆无一关乎教育[N];联合时报;2010年
4 闫广芬 张立彬;近代商人与近代教育[N];光明日报;2004年
5 陈肖粟;涓涓梅溪流虽微可清耳[N];温州日报;2011年
6 记者 牛瑾邋通讯员 何文晖;天津红桥区精心打造文化旅游圈[N];经济日报;2008年
7 焦润明邋孟健;近代辽宁慈善事业的社会作用[N];辽宁日报;2008年
8 王琪;充分利用档案资源 彰显文化无穷魅力[N];中国档案报;2008年
9 杨杰;感谢辛勤园丁对教育的赤子情怀[N];新疆日报(汉);2006年
10 ;别让上体育变成看体育[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阳;埃及近代以来教育发展与埃及现代化[D];西北大学;2002年
2 王曙明;宁夏近代教育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杨勇;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4 许庆如;变革与传承:近代山东乡村教育研究(1901-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增国;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史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7 荀渊;中国高等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隋子辉;“无产阶级政治”指导下的北京市中小学教育(1949—1966年)[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山;日本近代普及义务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10 刘训华;清末浙江学生群体与近代中国[D];上海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红珍;张百熙改革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博实;林传甲与黑龙江近代教育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芳;登州文会馆与近代教育[D];山东大学;2011年
4 孙音;成都近代教育建筑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5 郑美霞;近代岳阳城市变迁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于海娟;苏州近代体育发展史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7 徐丽苹;王先谦的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乌云;近代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衰落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清艳;俄国移民与哈尔滨近代学校教育的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季仲平;张謇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831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683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