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弹性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弹性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心理弹性 医专学生 心理健康 人格 社会支持 生活事件
【摘要】: 目的 截至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07万人,在校生2021.02万人,高职高专学生人数约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53%,占了半壁江山。高校频频发生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精神失常、厌学、轻生等案例表明,大学生这个备受主流社会关注的群体,学习心理、人际关系心理、恋爱心理、择业心理、人格发展等状况不容乐观,他们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挫折或创伤,他们比儿童和成人更加敏感。不少同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甚至一些同学有严重的心理疾患,严重影响大学生们健康成长。高职学生较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要面对更多来自生理、心理、环境的变化,承受着更多的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特别是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由于医学是近年来的热门学科,医专学生高考录取分数较高,绝大部分学生录取线均在三本以上,对未来的期望值较高,多重压力常造成他们心理上的困惑和障碍,尤其是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这些问题若不及时疏导,将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大学生如何从这些消极生活事件中正常发展和成长引起了研究者们的高度注意,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及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动机、恋爱与性心理、交友心理、择业心理、人格发展等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其中主要之一就是协助个体建立积极的个人保护机制,开发心理潜能,促进个体健康发展。建立能使个体摆脱压力、挫折或创伤等消极事件的能力----“Resilience,心理弹性”。近年心理弹性研究成为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心理弹性研究的极少,通过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源未检索到关于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弹性研究的文章。因此,在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中开展心理弹性调查研究,对高职院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方法 1.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一所位于大城市,一所位于地州的医学类高职高专大一、大二和大四共三个年级(大三年级由于参加见习而未能参加此次调查)在校大学生2085名,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团体测试,收回问卷2085份,有效问卷2067份。其中,男生340名,女生1727名;年龄16-35岁(M=20.39,SD=1.43)。 2.研究工具:本研究的所有问卷当场发放并当场收回,每份问卷由基本信息和5个量表组成。五个量表分别是: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SA)、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和社会支持量表。 3.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1.5,主要方法有:t检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 结果 1.医专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状况 ①医专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较高,平均分为2.76(S.D.=0.41);男生在自我意识(t=2.466,p=0.014)和个人计划(t=3.977,p=0.000)这两个因子上得分高于女生,且有显著性差异。②大一、大二和大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弹性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③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心理弹性的社会支持因子(t=-2.073,p=0.038)上有显著的差异,但在心理弹性总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2.医专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医专大学生SCL-90总分显著高于中国成人常模,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在强迫、恐惧、焦虑、抑郁、精神病性五个因子上显著高于常模(p0.05或p0.01)。在与大学生常模进行比较时发现,在恐惧因子上医专学生显著高于大学生样本,其它因子都显著低于大学生群体。 心理健康的学生在心理弹性的得分高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两组学生在心理弹性状况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 3.心理弹性高分组和低分组EPQ、SCL-90、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比较 RSA高分组和低分组在社会支持、人格、SCL-90、负性生活事件上具有显著性差异。RSA低分组在神经质、负性生活事件、SCL-90的得分高于高分组。 4.心理弹性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RSA总分及各因子分与人格、SCL-90、负性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有显著的相关。RSA总分及各因子分与社会支持、外向性有显著的正相关,与神经质、生活事件、SCL-90总分有显著的负相关。与年龄、性别及经济状况无显著相关。外向性、社会支持、神经质、生活事件4个变量对心理弹性的解释率为29.9%。 结论 医专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较高,男生与女生、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心理弹性的某些因子上存在一定差异。外向性、社会支持、神经质、生活事件对心理弹性有显著的预测力。心理弹性状况能较好地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提示:可以通过干预大学生的性格、改善社会支持等提升他们的心理弹性,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心理弹性 医专学生 心理健康 人格 社会支持 生活事件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44.2
【目录】:
- 英文摘要4-8
- 中文摘要8-11
- 论文正文 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弹性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11-29
- 第一部分 前言11-14
- 1 研究背景11-12
- 2 研究的理论依据12-13
- 3 研究思路13-14
- 第二部分 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弹性状况的研究14-19
- 1 研究对象14
- 2 研究方法14-15
- 3 结果15-16
- 4 讨论16-18
- 小结18-19
- 第三部分 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19-23
- 1 研究对象19
- 2 研究方法19
- 3 结果19-22
- 4 讨论22-23
- 全文小结23-26
- 致谢26-27
- 参考文献27-29
- 文献综述 心理弹性的研究进展29-36
- 参考文献33-36
- 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的论文36-37
- 附件137-39
- 附件239-40
- 附件340-43
- 附件443-44
- 附件544-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长友,李玉娟;矫正心理疾患 促进心理健康[J];教育导刊;1995年06期
2 温丽丽;;“残”与“畸”:明清之际士人的心理疾患——读赵园《明清之际的士大夫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0年23期
3 钟秋萍;;农民工的心理疾患研究综述[J];甘肃农业;2006年06期
4 梁婷;周骏;;初中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08年05期
5 侯友;李杰;;大学生生活事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1期
6 刘连忠,肖水源;社会心理应激与自杀[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2年02期
7 鄢静;何娜;沈智慧;;上海市初中生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的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3年04期
8 黄乔蓉;刘博;冯铁蕾;;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3期
9 寇冬泉;黄技;;心理应对能力及其培养[J];教育导刊;2007年09期
10 刘海涛;;叙事类文体的基本模型:时空重建——教你的学生会写作(6)[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09年Z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琳;马蓉;;乳腺癌抑郁患者生活事件和心理防御方式的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乳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姜红梅;侯晓华;;NERD患者生活事件、生活质量与症状间关系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07年
3 穆怀利;刘金凤;;生活事件、个性特征与银屑病的相关对照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王燕;;农村中学生应对方式、生活事件及自我效能感研究[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5 万承龙;蔡昌群;项银荣;;生活事件及相关问题对城乡神经症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6 吴新龙;林美华;李长明;张海涛;;生活事件与老年期抑郁症42例临床分析[A];第五届全国老年医学进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秦金亮;;学生课堂生活事件记忆的线索提取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刘竞;祖思;李占江;马辛;;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首发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姚林;宋维真;张瑶;于彦英;邹志光;;心理社会因素在冠心病发生中作用的初步探讨[A];全国冠心病防治及对策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10 赵晨;扬阿丽;方晓义;;生活事件、归因与夫妻冲突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振永 特约通讯员 冯飞;构建心理疾患综合诊疗新模式[N];解放军报;2009年
2 玉华;父母如何成了孩子心理疾患制造者[N];保健时报;2004年
3 雅棋;心理疾患:影响社会公共卫生[N];中国改革报;2006年
4 ;儿童多动症可引发多种心理疾患[N];中国妇女报;2005年
5 刘芳;心理疾患:都市健康的隐形杀手[N];中国改革报;2006年
6 肖玉保 吴铎思;心理疾患成为都市隐形杀手 医学专家呼吁科学缓解压力[N];工人日报;2004年
7 倪春锋 武斌;包头市支队心理热线消除官兵心理疾患[N];人民武警;2004年
8 本报记者 刘立献 高传开;把破解难题当日子过[N];人民武警;2010年
9 章士平;让心飞翔[N];人民武警报;2010年
10 王丽强;寻找一剂救“心”的良药[N];石家庄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颖;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适应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红政;陆军新兵心理状况与生活事件相关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3 方必基;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结构、特点、相关因素及团体干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陈君;高中生自杀意念的易感性—应激模型:多时段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刘政疆;精神应激与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6 张琼;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证心理应激及内分泌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钟文娟;基于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社区居民心理预警模型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高冬梅;引发怒情志反应的始发因素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9 杨娟;高中生冗思对生活事件和抑郁\焦虑症状关系的调节作用——多时段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李j;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静;初中生的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应对的中介效应与弹性的调节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欧颖;驾驶员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3 张文悦;大学生群体抑郁分布及早期干预有效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李涛;大学生情绪智力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熊丽娟;心理因素对妇科恶性肿瘤发病影响的相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王燕秋;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弹性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7 常逢锦;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心境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田丽丽;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王惠;中学生心理应激发展性特点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段小池;生活事件、情绪调节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065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706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