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本质观的重建及其教育学意蕴——超越后现代的反思的现代性
本文关键词:论知识本质观的重建及其教育学意蕴——超越后现代的反思的现代性
更多相关文章: 知识本质观 反思的现代性 后现代性 教育学研究 反本质主义 教育改革 后现代主义 不确定性 思维方式 理性认识
【摘要】:知识的本质观是关于知识本质的认识模式和思维方式的方法论观点。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是近代以来,对中国知识教育及教育学研究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种观点。当前,由于其知识信仰的本质主义严重制约了中国教育学研究和教育改革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其产生背景—现代性及其理性进行反思与批判。反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超越于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以其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知识本质观进行了彻底地反思、批判与解构。然而,这种知识本质观仍然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点,必须对其产生的核心背景—后现代性进行反思与批判。反思的现代性超越于二者,在包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合理要素的基础上,兼容知识的相对性、动态开放性、多样性与差异性、情境性、共识性以及不确定性六个维度重建了新型的知识本质观。据此,中国教育学研究和教育改革必须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学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性变革中存在的问题与论争,进行深刻地教育学反思与批判,走向反思的现代性之路。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知识本质观 反思的现代性 后现代性 教育学研究 反本质主义 教育改革 后现代主义 不确定性 思维方式 理性认识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课题“我国中小学生态课堂建设与教学方式变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BHA070041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一般而言,知识观是人们关于知识的观点或看法。知识的本质观是指人们对知识本质的基本看法、见解与信念。知识本质观?特别是本质主义知识本质观?对教育学的影响由来已久。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主义?尤其是反本质主义知识本质观?对知识本质主义的攻击、批判与解构,人们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荣伟;回到原点的哲学之思——《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批判[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07期
2 文征;后现代性与当代社会思潮[J];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02期
3 王建珍;国际教育学研究大会在我校召开[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4 蓝棣之;“后现代性”与现代文学教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郇建立;;现代性的两种形态——解读齐格蒙特·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J];社会学研究;2006年01期
6 晨曦;国际教育学研究大会在苏州召开[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Z1期
7 C.蒙加蒂尼 ,陈彪 ,郝逸;后现代性的意识形态[J];国外社会科学;1993年06期
8 孙平;相互理解共同发展──’93国际教育学研究大会综述[J];河南教育;1994年03期
9 邵达成;努力开创教育学研究的新局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10 曾丽琴;黄碧云的后现代性[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卫东;;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两难抉择——当代新儒家的理论困境及其出路[A];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儒学卷)[C];2005年
2 李放放;;浅析领导教育学的研究对象[A];构建和谐社会与领导科学创新——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楚行军;;体验哲学的后现代性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于涛;徐长红;;体育概念研究中的哲学基础探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徐毅鹏;;关于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几个问题[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6 黄俊官;;克服心理障碍 培养幼儿交往的健康心理[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李安;;教育教材语言语料库与语料库辅助建设平台的设计实现[A];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薛伟江;;福柯的“微观权力论”与唯物史观之方法论比较——兼论唯物史观的后现代特征[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孙绍谊;;市场转型中的影像重组:新媒体与文化批评[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10 陈凡;庞丹;王健;;实用主义视野中的技术哲学——实用主义与技术哲学国际会议述评[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兴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N];人民日报;2009年
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檀传宝;教育学研究的蛋与鸡[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张云鹏;后现代性与传统、与我们[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李三福;教育学研究:从关注理论到强调实践[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杨桂青;高校依然引领教育学研究方向[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金惠敏;后现代主义:在思潮之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傅其林;不为人知的杰作[N];文艺报;2009年
8 刘晓红 记者 沈祖芸;华东师大建研究生访学基地[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李世涛;詹姆逊:从后现代性返身现代性[N];中华读书报;2004年
10 (美国)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陈永国译;全球化与赛博朋克[N];文艺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春;在后现代性的地平线上[D];山东大学;2005年
2 宋伟;后现代转向与哲学思维方式变革[D];吉林大学;2006年
3 戴俊潭;电视传播与转型期中国农民的意识现代化[D];复旦大学;2004年
4 张大为;立体的展开[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郑根成;媒介载道—传媒伦理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6 郭台辉;齐格蒙特·鲍曼思想中的个体与政治[D];复旦大学;2006年
7 李明;在美学的转捩点上[D];复旦大学;2006年
8 吴黛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洪洋;当艺术成为一个疑问[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骏;试析罗伯—格里耶小说的后现代性[D];新疆大学;2003年
2 孙颖东;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反思到永恒的价值诉求[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闯晓燕;文化合理化与文化大众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晓东;从学校教育情境中的惩罚谈作为策略的教育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谭青松;元小说与《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冠伟;大众文化到消费文化:“神话”向世俗化的转向[D];黑龙江大学;2005年
7 肖卫兵;杜威课程论的后现代意蕴[D];苏州大学;2004年
8 邬蒙;迷失于后现代的田园[D];苏州大学;2005年
9 李祺;好莱坞无厘头喜剧电影的后现代性[D];汕头大学;2005年
10 周力辉;西方“终结论”思潮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467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746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