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教育的追寻——社会、家庭与学校在品格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本文关键词:品格教育的追寻——社会、家庭与学校在品格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摘要】:品格教育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在各级各类学校都已付诸实施的道德教育的主流形式。品格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且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品格教育以学校为基础,并与家庭与社会进行合作,其目的是塑造一个具有良好美德与修养的人,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全方位渗透、共同作用的过程。社会、家庭与学校在品格教育中的起着不同的作用,只有三者通力合作,才能使品格教育富有成效。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关键词】: 品格教育 社会 家庭 学校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一、品格教育的涵义正如许多教育概念常常很难准确定义一样,“品格教育”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品格教育联盟(The CharacterEducation Partnership)”认为:“格教育是一项国家运动,旨在促使学校通过强调我们共有的普遍价值来教授好的品格,培养民族的、有责任心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班建武;美国的品格教育运动及其对我国德育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2 杨超;美国品格教育的复兴及其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丁锦宏;品格教育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美;二战后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林洁;当代美国品格教育运动述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江;美德的回归[D];河北大学;2006年
2 周好平;英国文化特质与公学文化关系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怡;中西道德教育比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4 邱巍;美国高校“领导者塑造”计划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继成;王阳明的自我观及其现代意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美;二战后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林玲;论学校生命教育的实践取向:知·情·意·行之统一[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蒋建微;托马斯·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德龙,王志洁;多元文化时代学校进行品格教育的策略[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郑富兴,李桢;道德教育的现代性问题——关于美国品格教育争论的伦理学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3 侯晶晶;论析美国关怀教育视野下的社群主义、品格教育与自由主义[J];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陈莉;;培养大学生价值选择能力——美国“价值澄清理论”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5 刘燕;价值澄清理论述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杨阿滨;简析价值澄清理论与道德观教育[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7 朱维霞;美国学校的品格教育及其启示[J];交通高教研究;2004年05期
8 杨韶刚;从道德相对主义到核心价值观——学校道德教育转向的心理学思考[J];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9 杨超;美国品格教育的复兴及其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丁锦宏;品格教育:向右摆动的“钟摆”?——美国品格教育发展与面临问题的探究[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丁锦宏;品格教育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超;里考纳品格教育思想述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胡玲;美国青少年的品格教育及其借鉴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解光夫;价值澄清学派及其转向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水淑燕;价值澄清理论对高校德育改革的启示和警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成少钧;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6 田贵华;美国学校品格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林洁;当代美国品格教育运动述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郭良春;品格教育与学校道德课程建设[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洪进;;建设班主任成长的绿色通道[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09期
2 刘轶;徐欣国;唐超文;;和谐视野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01期
3 翟媛媛;;大教育观视野下的母亲教育[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年01期
4 赵丽涛;;缺失与重建:家庭精神文化对青年的教育——基于一个回族家庭教育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02期
5 李景华;;终身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02期
6 胡俊文;;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剖析及预防——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视角[J];学理论;2010年04期
7 徐善衍;;关于青少年非正规科学教育的认识[J];科普研究;2010年01期
8 ;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J];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9 马云鹏;;当前我国社会教育的效能与问题及对策探析——基于和谐社会的视阈[J];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10 唐婷虹;;我国古代教育体制与教育思想简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永东;;试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教学改革[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2 周少芳;;缓解教师压力的对策[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3 时华;吴春华;;3-5岁城郊散居婴幼儿“家村园”活动模式的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4 曲道芳;;幼儿园如何通过家园互动促进礼仪品格教育的开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吉林卷)[C];2010年
5 黄丽芬;;探索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实现“和谐德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6 邱晓蓉;;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的思考和探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
7 张廷贵;郭美娟;;创设教师发展的心灵家园,打造学校腾飞的精神品牌[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东卷)[C];2010年
8 马小芸;;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构建多元和谐校园[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9 王仲英;;如何构建和谐校园[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10 王卫东;;班主任工作之我见——浅谈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工作[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海秀;为青少年创造健康上网好环境[N];光明日报;2010年
2 杨凤岗;美国如何进行公德和爱国主义教育[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晚报记者 韩均;贺兰县万人誓师提升市民素质 让“全国文明县城”之花永远绚丽[N];银川晚报;2010年
4 南方日报记者 谢苗枫;职校门 曝光四大教育漏洞[N];南方日报;2010年
5 记者 王楚良 通讯员 徐灿辉 陈少雄;益师幼教毕业生珠三角展风采[N];益阳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刘志贤 通讯员 乌兰托娅;走近公众的内蒙古博物院[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李佳师;李实恭:和谐社会需要和谐计算[N];中国电子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郝帅;康师傅:善尽责任奉献大爱[N];中国企业报;2010年
9 左夫子;萧条期的突破性成长[N];中国证券报;2009年
10 清华大学 沈艳;日本闲置校舍利用有法可依[N];中国教育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郑宏颖;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荣辱观[D];南开大学;2009年
2 周建高;日本终身学习的理论与实践[D];南开大学;2009年
3 余维武;冲突与和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崔玉婷;邹平教育模式与延安教育模式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常国良;近代上海商业教育研究(1843—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罗章;土家山歌:经验的生长与互动[D];西南大学;2006年
7 丁锦宏;品格教育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甘伯顺;清代台湾的社会教育[D];暨南大学;2009年
2 朱轶群;业余戏剧工作坊两种模式的比较与分析[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3 陈慧铭;利考纳新品格教育理论与我国的个人品德教育[D];山东大学;2009年
4 林海玲;中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比较[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徐利;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再教育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6 党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基督教夏令儿童会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恒庆;日本终身学习背景下“学社融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厚远;淡泊的美学思想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9 刘慧;关于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实效性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王群;论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472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747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