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精神压力的成因及其中日跨文化比较
本文关键词:高校教师精神压力的成因及其中日跨文化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高校教师 精神压力 职业倦怠 心理健康 中日跨文化比较
【摘要】:当今,我国正处于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大变革时期。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和知识信息化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巨大冲击,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全面改革势在必行。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更多的是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对高校教师角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期望。超负荷工作、管理制度及评价机制的不完善等等,为高校教师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适度的精神压力对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当精神压力超出了个人所能承受的阈限时,就容易导致倦怠感的产生,进而危害到教师身心健康,造成职业倦怠,最终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等。 在收集大量资料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及对比法,对中日高校教师精神压力成因进行比较,发现中日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都是过度的精神压力。日本高校教师的精神压力较多来源于“时间压力”,而中国高校教师精神压力的来源较为复杂,涉及工作负荷、社会经济地位、高校制度建设等多方面的因素。当精神压力的存在不可避免时,我们应当更加关注教师精神压力及倦怠感的缓解对策,这对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这也是本文的研究主旨所在。 本文围绕个人、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就减轻高校教师精神压力,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 1、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师职业。 2、加强健全的高校制度体系建设:改进高校教师评价制度,充分发挥教师评价制度的导向、激励、改进等功能,促进教师专业化进程;完善激励机制,调动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工作热情。 3、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构建对高校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和家庭都担负起其应当承担的教学职责,支持、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最大限度减轻教师压力。 4、加强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当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当中去,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加强高校教师心理辅导,帮助那些有问题的教师走出不良情绪的困扰,保持健康心理。 5、调整主观认知,提高抗压能力。由于认知差异的存在,同样的遭遇在不同人身上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和心理体验。要学会勇敢面对压力,适度休息,调节身心,正确认识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关键词】:高校教师 精神压力 职业倦怠 心理健康 中日跨文化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44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0
- 1 前言10-12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11-12
- 2 职业倦怠与教师职业倦怠12-15
- 2.1 职业倦怠涵义的界定12-13
- 2.2 教师职业倦怠13-15
- 3 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15-21
- 3.1 国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取向15-16
- 3.1.1 职业倦怠的临床观点15
- 3.1.2 职业倦怠的社会心理学观点15
- 3.1.3 职业倦怠的组织理论观点15-16
- 3.1.4 倦怠研究的社会与历史观点16
- 3.2 国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发展过程16-17
- 3.2.1 国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初期16-17
- 3.2.2 国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中期17
- 3.2.3 职业倦怠研究的最新趋势17
- 3.3 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根源问题的观点17-21
- 3.3.1 Leithwood 的研究观点18
- 3.3.2 Byrne 的研究观点18-19
- 3.3.3 Jack Dunham 的研究观点19-21
- 4 国内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21-26
- 4.1 国内关于教师职业倦怠成因的研究21-22
- 4.2 国内关于教师精神压力源的研究22-23
- 4.3 国内关于教师职业倦怠同精神压力关系的研究23-24
- 4.4 国内关于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本土化24-26
- 5 高校教师精神压力、职业倦怠与教师身心健康26-27
- 6 日本高校教师精神压力及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27-33
- 6.1 日本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动向28-29
- 6.1.1 日本职业倦怠研究潮流28
- 6.1.2 日本教师职业倦怠研究28-29
- 6.1.3 日本教师精神压力研究和精神健康研究29
- 6.2 日本高校教师精神压力成因及应对29-33
- 6.2.1 日本高校教师精神压力的成因29-30
- 6.2.2 日本缓解高校教师精神压力的举措30-33
- 7 我国高校教师精神压力的成因及应对措施33-39
- 7.1 我国高校教师精神压力的成因33-35
- 7.2 缓解我国高校教师精神压力的应对措施35-39
- 8 高校教师精神压力成因及应对的研究意义39-40
- 9 总结40-41
- 9.1 主要结论40
- 9.2 研究局限性40
- 9.3 对今后研究的展望40-41
- 参考文献41-45
- 致谢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嘉华;杨卫东;;从教师的职业倦怠看高校教师的的压力管理[J];新学术;2008年05期
2 华冬银;张正堂;;警惕职业倦怠引发的离职倾向[J];人才资源开发;2006年07期
3 牛军伟;姜丽娟;;教师职业倦怠对师范生免费教育影响探析[J];管理观察;2009年17期
4 李春琦;李丽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教书育人;2009年21期
5 丁俊兰;颜廷凤;;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08年05期
6 曾玲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7 凌瑞初;;老师,你幸福吗?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J];学校管理;2007年04期
8 张爱红;教师职业群体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04年06期
9 孙菊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10 宫贤平;王惠萍;张美峰;;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厉;;我国高校教师劳动力市场的薪酬分析[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邢丽刃;于翔;徐博;;推进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探索[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3 周明耀;;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的多层次群模糊综合决策方法[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1卷)[C];1991年
4 王玉s,
本文编号:8002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800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