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高职生人格特质、成人依恋与学校归属感现状及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6 01:02

  本文关键词:高职生人格特质、成人依恋与学校归属感现状及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职生 学校归属感 人格特质 成人依恋


【摘要】: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就读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即乐于参与学校活动,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学校中重要的一员,被他人认为有价值或与他人成为一个整体的一种情感。成人依恋指个体与当前同伴所形成的持久的情感连接;是个体的一种稳定倾向,去靠近他主观认为能提供满足其生理、心理安全感的特定对象,维持和寻求接近的实质;认知学派认为成人依恋是“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年依恋经验的评价”;人格和社会学派将成人依恋定义为“个体与目前同伴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人格是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稳定的行为方式是指人格的稳定性,不随时间和情境的不同而变化;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是指发生在个体内部的情绪过程、动机过程和认知过程。 学生人格特点的不同会导致其不同的看待问题方式,特别是当他们在学校中遇到比较重大的生活事件时,人格特点间接的影响着他们对学校的情感和依附程度。处于青年期的高职生,其情感发生着强烈的变化,对于亲密关系的需求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很大比重。成人依恋状况会影响他们的自我发展和心态心境,对人的附属依从作用也会迁移到对学校的依恋。基于此,本研究对高职生学校归属感、人格特质和成人依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以期阐述高职生学校归属感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鉴于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用高职生的学校归属感问卷、人格特质问卷与成人依恋问卷施测于670名高职生,深入考察高职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基本状况,并试图探讨高职生学校归属感、人格特质和成人依恋水平之间的关系,旨在为高职生学校归属感、人格特质和成人依恋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丰富国内在这些领域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对高职生学校归属感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为高职生心理健康提供更多的建议和指导。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原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山东女子学院(原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三所院校抽取全日制高职生670名,以学校归属感问卷、亲密关系体验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为测量工具,主要通过描述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得到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本研究针对学校归属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空间提出以下假设: (1)高职学生学校归属感存在性别差异; (2)高职学生学校归属感存在年级差异; (3)高职学生学校归属感存在独生子女差异; (4)高职学生学校归属感存在城乡差异; (5)高职学生学校归属感受到学生父母情况的影响; (6)高职学生学校归属感与学生的成人依恋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7)高职学生学校归属感与学生的人格特质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8)高职生的精神质和回避依恋水平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其学校归属感状况。 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高职生的学校归属感普遍较低,需要引起社会、学校以及学生个人的重视,加强良好学校归属感的培养; (2)高职生的学校归属感水平相对一致,在性别、专业、城乡居住地等变量上不存在差异; (3)高职生的学校归属感存在年级上的差异,归属感水平随年级增大呈下降趋势,但临近毕业时归属感强烈; (4)高职生的学校归属感在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存在差异,非独生子女的学校归属感高于独生子女; (5)高职生的学校归属感与其人格特质相关,学校归属感与神经质、精神质呈显著负相关; (6)高职生的学校归属感与其成人依恋相关,学校归属感与焦虑依恋、回避依恋呈显著负相关; (7)高职生的精神质水平和回避依恋维度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其学校归属感,即精神质水平越高的高职生和回避依恋维度得分越高的高职生,其学校归属感状况越差。
【关键词】:高职生 学校归属感 人格特质 成人依恋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前言12-20
  • 1.1 文献综述13-17
  • 1.1.1 学校归属感研究综述13-14
  • 1.1.1.1 学校归属感的概念13
  • 1.1.1.2 学校归属感的测量13
  • 1.1.1.3 学校归属感的相关研究13-14
  • 1.1.2 成人依恋研究综述14-16
  • 1.1.2.1 成人依恋的概念14-15
  • 1.1.2.2 成人依恋的测量15
  • 1.1.2.3 成人依恋的相关研究15-16
  • 1.1.3 人格特质研究综述16-17
  • 1.1.3.1 人格与人格特质的概念16
  • 1.1.3.2 人格的测量16-17
  • 1.1.3.3 人格的相关研究17
  •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17-18
  • 1.2.1 问题提出17-18
  • 1.2.2 研究假设18
  • 1.3 研究意义18-20
  • 1.3.1 理论意义18-19
  • 1.3.2 实践意义19-20
  • 2 方法20-22
  • 2.1 被试选择20
  • 2.2 研究工具20-21
  • 2.2.1 学校归属感问卷20
  • 2.2.2 艾森克人格问卷20
  • 2.2.3 亲密关系经历调查表20-21
  • 2.3 研究程序21
  • 2.4 统计方法21-22
  • 3 研究结果22-27
  • 3.1 高职生学校归属感总体状况22-24
  • 3.1.1 高职生学校归属感、人格特质和成人依恋的总体情况22
  • 3.1.2 高职生学校归属感的性别差异22-23
  • 3.1.3 高职生学校归属感的年级差异23
  • 3.1.4 高职生学校归属感的独生子女差异23
  • 3.1.5 高职生学校归属感的城乡差异23
  • 3.1.6 高职生学校归属感的父母情况差异23-24
  • 3.2 高职生学校归属感与成人依恋、人格特质的关系24-27
  • 3.2.1 高职生学校归属感与成人依恋的相关关系24-25
  • 3.2.2 高职生学校归属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25
  • 3.2.3 高职生成人依恋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25
  • 3.2.4 高职生成人依恋与人格特质对学校归属感的回归分析25-27
  • 3.2.4.1 高职生成人依恋对学校归属感的回归分析25-26
  • 3.2.4.2 高职生人格特质对学校归属感的回归分析26-27
  • 4 讨论27-32
  • 4.1 高职生学校归属感总体状况27-28
  • 4.1.1 高职生学校归属感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27
  • 4.1.2 高职学生人格特质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27
  • 4.1.3 高职学生成人依恋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27-28
  • 4.1.4 高职生成人依恋与人格特质对学校归属感的回归分析28
  • 4.2 原因分析28-30
  • 4.2.1 高职生学校归属感较低的原因分析28-29
  • 4.2.2 高职生学校归属感的年级差异分析29-30
  • 4.2.3 高职生学校归属感的独生子女差异分析30
  • 4.3 高职生学校归属感的培养与建构30-32
  • 5 总结32-34
  • 5.1 结论32
  • 5.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32-34
  • 参考文献34-37
  • 附录37-45
  • 附录137-39
  • 附录239-43
  • 附录343-45
  • 致谢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飞;杨坤;;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及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6年28期

2 包克冰;李卉;徐琴美;;中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01期

3 李同归;李楠欣;李敏;;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46期

4 庞海波;;初中生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9年05期

5 陈仲庚;艾森克人格问卷的项目分析[J];心理学报;1983年02期

6 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J];心理学报;2006年03期

7 包克冰;徐琴美;;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年02期

8 李菲茗,傅根耀;成人依恋问卷(AAQ3.1)的初步试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年03期

9 杨红君;周世杰;;卫校女生成人依恋及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2期

10 李同归;李嘉;秦和平;郭晓飞;王新暖;刘志平;;大学生依恋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曹红玲;人的全面发展与道德人格塑造[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2 田瑞琪;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包克冰;中国和马来西亚青少年依恋的比较[D];浙江大学;2005年

4 徐坤英;中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012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8012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c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