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建构主义教育思潮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度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26 06:21

  本文关键词:建构主义教育思潮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度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建构主义 教育思潮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摘要】:建构主义教育思潮以其鲜明的时代性、思想倾向性、理想性和激进性,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政策研制、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及评价等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并有力地促进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现代教育观念的构建及教学行动方式的改变。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暨田家炳教育书院;
【关键词】建构主义 教育思潮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基金】:作者主持的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建构主义教育思潮及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06—8—303—4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研究》(项目编号02JA880020)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在当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每当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在论说教学观念更新、在强调学习方式转变、在交流教师角色认知、在讨论教学设计理念、在描述高效课堂教学特征等教学改革实际问题时,几乎每一个言说者的“话语系统”中都充满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概念、观点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少华,郑雪;整合人格: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心理学动态;2000年04期

2 柳延东;;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创造性思维[J];社科纵横;2007年10期

3 赵伟;建构主义学习论的理论渊源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4年04期

4 邹辛程,钟敏;从课堂走向终身学习[J];集美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5 马莹;建构远程开放教育集中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6 马莹;;建构远程开放教育中自主学习的模式[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7 丁邦平;建构主义与面向21世纪的科学教育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8 陈琦,张建伟;信息时代的整合性学习模型——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生态观诠释[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9 陈琦,张建伟;基于多媒体的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10 柴娇,周登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体育教学中要深思慎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义泉;超越式学习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赵海涛;基于问题的校长培训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喻平;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式及教学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善良;现代认知压观下的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邢强;样例解题步骤编码对原理学习和迁移的影响[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朱德全;问题系统教学设计探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文静;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桂春;激进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杨东;儿童解决学科问题认知模型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任丹凤;中小学教科书编制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真;建构主义视角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胡亚芬;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冯x玲;中学思想政治课堂对话教学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邓云;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何英;用探究式教学促进初中生问题解决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天霞;中学物理网络教育资源现状与需求的调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白俊杰;学前儿童抽象能力和认知灵活性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龚丽萍;基于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应用题教学对小学五年级学生元认知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邓和秀;建构主义及其观点下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初中部分)解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沈石雯;地理核心问题教学模式及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新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评析[J];教学与管理;2007年06期

2 邓敏;;试析建构主义的教学观[J];内江科技;2007年03期

3 张新;;建构主义教育观对现代课堂教学的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年04期

4 赵娅;赵紫箫;;建构主义理论在多媒体课件开发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06年09期

5 唐卓;;建构主义辨析[J];教育科学论坛;2007年11期

6 张桂春;;简论建构主义教师观[J];教育科学;2006年01期

7 韩芳晗;;建构主义理论观照下学生观和教育观的重建[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张文华;;建构主义理论新探[J];教育探索;2006年09期

9 黎丽;;由建构主义观点想到的几点课堂教学观[J];考试周刊;2008年15期

10 张军生;;建构主义与科学教育[J];教育科研论坛;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孔炽;;明治前期的日本两大教育思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张礼永;;重新认识葛雷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3 陈学恂;;《中华民国教育史》序[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王天一;;西方教育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上)[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5 周可桢;;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教育新趋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刘兹梅;;从“生活教育”到“素质教育”是历史的必然[A];纪念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20周年——陶研优秀论文集[C];2004年

7 宋荐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的渊源和基础[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王伦信;;台湾地区的中国教育史研究概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9 王天一;;试论西方教育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10 邬志辉;;近代中国教育演进的线索与命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婧雯;中外教育思潮的碰撞与融合[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刘升芳;一部高屋建瓴之作[N];天津教育报;2007年

3 陈木兰;西方教育思想:可以反复燃烧的能源[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顾明远;充满激情的教育诗[N];人民日报;2008年

5 顾明远;学习化时代的全民教育[N];光明日报;2001年

6 ;终身教育与社会进步[N];光明日报;2002年

7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石中英;被长期轻描淡写的一种智慧[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江芸涵;“生命教育”登陆四川[N];四川日报;2006年

9 余海波;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0年

10 高华程;终身教育:保护学习权[N];中国教育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万琼华;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D];湖南大学;2007年

2 侯威;要素主义教育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年

4 张东海;全人教育思潮与高等教育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燕良轼;教学的生命视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关松林;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林建华;论朱熹教育思想体系的生成与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来兵;什么是教育史[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喻永庆;《中华教育界》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尚武;中国无政府主义教育思潮及流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浩权;教育经济主义思潮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谢广山;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内容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燕;西方教育史上主知主义和主意主义教育思潮之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5 叶海燕;维新时期女子教育思潮及实践[D];湖南大学;2009年

6 李姗姗;论新要素主义教育思潮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俊英;发现世界和发现人[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潘新民;我国“新课改理念”的后现代主义倾向评析[D];西南大学;2007年

9 张霞;爱伦·凯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马田;新文化运动时期外国现代教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影响[D];中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219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9219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7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