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成长实务探析——以武汉理工大学“扬帆远航”自我同一性成长小组为例

发布时间:2017-09-27 14:09

  本文关键词: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成长实务探析——以武汉理工大学“扬帆远航”自我同一性成长小组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小组工作 大学生 自我同一性


【摘要】:本文以"扬帆远航"自我同一性成长小组为例,探讨小组工作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水平。促进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是获得关于自我的知识和整合感,能对未来发展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小组中,获取自我知识的方法主要有他人回馈、社会比较、社会角色的扮演及自我探索。自我的整合则是通过形象整合和生涯规划来实现。工作者对小组进行了科学的设计,采用六个同一性地位作为评估成员自我同一性发展水平的标准,小组目标和内容的确定充分考虑成员需求,科学设计小组会期。对小组的评估显示,绝大多数成员的自我同一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关键词】小组工作 大学生 自我同一性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青年期(12~18岁)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虽然大学生年龄超出18岁,进入成年早期(18~25岁),但是由于中学时代繁重的学业压力,大多数人没有对自我及其发展进行充分的思考,因而很多大学生处于“心理的延缓偿付期”(psycho-logical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保;孔凡兰;赵玉芳;;社会比较研究概述[J];科技信息;2008年31期

2 莫雷;学校心理辅导技术专题之一 角色扮演技术在心理辅导中的应用(上)[J];人民教育;2000年09期

3 陈永艳;张进辅;李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自我同一性相关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03期

4 张日f;同一性与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构成及其自我测定[J];心理科学;2000年04期

5 周红梅;郭永玉;;自我同一性理论与经验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戚昕;;大学生对成年界定的认知评价[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 王书;;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概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年03期

3 谢闻麒;杨绿;;浅析当前硕士研究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9期

4 陈坚;王东宇;;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与存在焦虑的关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年03期

5 曹东燕;;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我同一性问题及教育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07期

6 姚景;赵灿;刘旭;高耀;;初中生学业比较和学业归因对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06期

7 吴梅生;;对大学生解决同一性危机能力构成的探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02期

8 李红梅;;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心理策略[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谯利平;夏欣;;自我同一性理论对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启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沈永江;;团体心理辅导中的角色扮演技术[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雪云;超常高中生自我意识及其对情绪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安秋玲;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义天;当代美德伦理学研究:关于伦理多样性的论证与辩护[D];清华大学;2006年

5 周永康;大学生角色认同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梁晓燕;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万增奎;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晓燕;“偏离”与“重构”[D];上海大学;2008年

9 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10 楼天阳;虚拟社区成员联结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日f;关于青年期心理特征的中日比较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01期

2 韩晓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J];人口学刊;2004年01期

3 郭金山,车文博;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02期

4 张日f;同一性与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构成及其自我测定[J];心理科学;2000年04期

5 付宗国,张承芬;群际情境下向上社会比较信息对自我评价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4年01期

6 俞瑞康;720名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2期

7 郭金山,车文博;自我同一性与相关概念的辨析[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8 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年03期

9 郭金山;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10 韩晓峰,郭金山;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J];心理学探新;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一凡;;走出象牙塔——感悟大学生活中的“改变”[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2 魏龙华;;理性上网 趋利避害[J];大众心理学;2003年04期

3 单玲玲;;大学生兼职情况调查[J];大众心理学;2006年12期

4 巩志宏;;“仝奶奶”的大学生活[J];新天地;2011年08期

5 姜月;赵娟;王淑仙;;如何适应大学生活[J];大众心理学;2003年05期

6 卢锟;;试论大学生始业教育的管理方法与途径[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7 何庭;叶云龙;;浅谈如何改善冬眠式大学生活[J];青春岁月;2011年18期

8 刘幸娟;纪伟;;心理学视角下大学新生自我和谐与自我同一性的相关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7期

9 张仕辉;;快乐是一种心情[J];快乐阅读;2011年14期

10 王玉萍;;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健康研究;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列玉;邓冰;曾亚萍;孙娥;王加好;田艳;邓厚才;;942名医学生自我同一性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煜;;华中建设大学生活片断[A];铁流6:新四军文化工作专辑——新四军文化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秦彩玲;;浅谈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实施小组工作制的体会[A];全国护理临床研究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会编[C];2001年

4 张建飞;王振宏;;90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及其社会承诺[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秦瑜;;《完美大学生活丛书》选题策划[A];图书选题策划报告——第五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6年

6 曹艳霞;;小组工作制在静脉输液服务质量保证中的应用[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护理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护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曹艳霞;王玉婵;宋洁;;小组工作制在静脉输液服务质量保证中的应用[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静脉治疗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周玲;李雄鹰;;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应对[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亚真;;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生涯自我效能与生涯成熟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王倩;;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致诚 译;创造最棒大学生活的哈佛秘诀[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记者 张建;“90后”新生通过网络“预习”大学生活[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覃彪喜;怎样让大学生活多点收获少点遗憾[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唐晓妮;网络:让新生提前过上大学生活[N];宝鸡日报;2011年

5 记者李含;多举措助新生转轨大学生活[N];新清华;2009年

6 季哲;我报获3金4银[N];德州日报;2010年

7 吴优平;大学生活该如何度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8 本报记者 张梅邋实习生 程璐 王辉;准大学生,你们准备好了吗[N];陕西日报;2007年

9 记者 吴向正;市政协举行委员民主监督小组工作座谈会[N];宁波日报;2009年

10 通讯员 黄伟 高笑寒 本报记者 汪瑞林;大学生活的句号该如何落笔[N];中国教育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周永康;大学生角色认同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万增奎;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梁晓燕;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徐改;成功职业女性的生涯发展与性别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太斌;治理理念下的政府和社会伙伴关系构建[D];上海大学;2007年

7 沈亚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人格自我与个体性[D];吉林大学;2004年

8 李义天;当代美德伦理学研究:关于伦理多样性的论证与辩护[D];清华大学;2006年

9 李炎清;基于项目管理的大学生活动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慧芳;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青春期流动儿童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席洪强;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王林江;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现状与形成机制的探索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4 安辉;大学生活的社会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5 弓思源;始成年期自我同一性发展水平、状态及其与个人动因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2年

6 桑望鑫;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毕月花;11-24岁藏族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民族认同的关系[D];西藏大学;2012年

8 罗中;《上海孤儿》中的记忆与自我同一性构建[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9 常雯;自我同一性发展中的社会工作介入[D];苏州大学;2012年

10 郑秀娟;中学生存在焦虑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300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9300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5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