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和反社会行为:日常积极事件的保护作用
本文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和反社会行为:日常积极事件的保护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农村留守儿童 日常积极事件 保护作用 抑郁 反社会行为
【摘要】:以来自河南省农村的410名农村留守儿童(双亲外出和单亲外出)和非留守儿童为被试,考察了日常烦恼这一危险因素与儿童抑郁、反社会行为的关系,并探讨了日常积极事件在其中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儿童经历的日常烦恼越多,其抑郁和反社会行为水平越高。日常积极事件表现出了对儿童抑郁和反社会行为的改善效应,但是因儿童留守类别的不同而不同:日常积极事件对单亲外出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抑郁的改善效应较强,对双亲外出儿童反社会行为的改善效应较强。此外,日常积极事件还可以有效抵抗日常烦恼对儿童反社会行为的不利影响。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日常积极事件 保护作用 抑郁 反社会行为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09YJCXLX015);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项目号:04JZD0026) 山东省“十一五”强化建设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经费资助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1引言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赵景欣,2007;全国妇联,2008)。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青少年近5800万,已经成为一类不可忽视的弱势儿童青少年群体,并且其规模将日趋扩大(全国妇联,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陶沙;;乐观、悲观倾向与抑郁的关系及压力、性别的调节作用[J];心理学报;2006年06期
2 师保国;申继亮;;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智力和内部动机与创造性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1期
3 叶敬忠;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J];人口学刊;2006年03期
4 俞大维,李旭;儿童抑郁量表(CDI)在中国儿童中的初步运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年04期
5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苏林雁;8~10岁儿童抑郁症状的随访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年05期
2 张珍辉;彭尚平;;农村留守孩子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11期
3 叶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4 刘祖强;谭淼;;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现状与前瞻[J];教育导刊;2006年06期
5 殷世东;张杰;;农村“留守”学生行为:失范与矫正[J];教育导刊;2006年11期
6 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05年04期
7 谢海燕;刘玖玲;;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分析[J];理论观察;2006年04期
8 危珊珊;杨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理论界;2006年06期
9 孙志飞;鹿存礼;;新形势下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贾香花;;家庭教育“缺位”与学校教育“补位”——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及解决路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比较[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黄艳苹;李玲;;国内留守儿童研究综述[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献碧;浙江省教师带寄宿生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朱霞桃;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3 杨元花;初中生安全感发展的家庭动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许世华;中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青;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金红;从课程角度探讨农村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7 蔺全丽;农村儿童受教育权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8 张艳;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9 常燕;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10 张小屏;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建,罗海燕;“留守儿童”教育的再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海莺,莫文;家庭环境与小学高年级儿童创造个性的相关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3 刘霞;武岳;申继亮;邢淑芬;;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4期
4 佘凌,罗国芬;流动人口子女及其教育:概念的辨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陆继霞;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10期
6 郭三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7 李虹;大学校园压力的年级和性别差异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8 王艳波,吴新林;农村“留守孩”现象个案调查报告[J];青年探索;2003年04期
9 邹泓,屈智勇,张秋凌;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发展与需求调查[J];青年研究;2005年02期
10 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霞;陶沙;;不同类型的压力和应对策略在女性大学生负性情绪产生中的作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丽华;段红伟;;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养成教育——基于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的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陈亮;张丽锦;沈杰;;亲子关系对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03期
3 王玉花;;依恋理论视野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11期
4 张志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学分析[J];沧桑;2009年03期
5 朱俊卿;;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趋势[J];教育探索;2009年07期
6 朱倩;林晓希;;自卑与超越: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对农村自我教育的启示[J];青年科学;2009年09期
7 沈家国;;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力的教育引导[J];文教资料;2009年23期
8 陈安杰;齐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挫折现状调查[J];学理论;2009年10期
9 毛计功;;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案的制定与运行[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4期
10 李宁宁;郝秀莲;张翠萍;袁芳;;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行为及心理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权方英;李宏翰;;农村留守儿童积极情绪问卷的编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赵景欣;申继亮;;家庭保护因素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反社会行为[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谢玉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思考[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园园;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求助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张敏;农村留守儿童综合教育框架的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郑会芳;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家庭亲密度与其社会适应性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莉;长治市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现状调查[D];中南大学;2009年
5 刘红梅;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唐艳云;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刘佐信;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现状与教育对策[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8 何开奇;影响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协作参与农村留守儿童救助的因素及机理分析[D];西南大学;2009年
9 王红瑾;农村留守儿童品德发展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10 赵文德;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300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930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