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探索及团体心理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2 18:31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探索及团体心理干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网络成瘾 社会心理因素 团体心理干预


【摘要】: 目的: 1.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 2.探索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 3.研究认知行为团体干预在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中的作用。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调查两所院校大学生及研究生876名,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800份。使用Young的《网络成瘾测量工具(YDQ)》作为诊断工具筛选出网络成瘾大学生81名,其中36人经自愿报名和劝说方式最终达成协议接受网络成瘾认知行为训练,成为本研究的实验组,其余45人成为本实验的对照组。在干预过程中,实验组有4人脱落,共32人完成了认知行为训练,其中男生18人,女生14人。 方法: 本研究采用《网络成瘾测量工具》、《中文网络成瘾量表》、《自尊量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情绪-社交孤独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首先对两所院校876名学生进行网络成瘾及其它社会心理因素的问卷调查。筛选出网络成瘾者81名,并对其中36名进行认知行为团体干预。采用上述量表在团体辅导前、团体辅导后一个月进行测量,运用Logistic回归、相关分析、卡方检验及t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研究结果。 结果: 1.大学生网络成瘾现况调查分析结果 以Young的《网络成瘾测量工具(YDQ)》作为诊断工具,得到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总体分布情况如下: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10.1%;性别与网路成瘾存在显著关联,(χ2=27.584,P0.001);独生子女与网络成瘾关联不显著,(χ2=0.025,P0.05);家庭收入与网络成瘾的关联不显著,(χ2=5.82,P0.05);父亲教养方式与网络成瘾存在显著关联,(χ2=11.60,P0.01),母亲教养方式与网络成瘾也存在显著关联,(χ2-20.07,P0.01)。 2.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 (1)t检验结果:在自尊方面:自尊程度差异显著;家庭环境方面,家庭亲密度和家庭适应性两个维度上均差异显著;在孤独感方面,在情绪孤立、社交孤立、情绪孤独、社交孤独四个维度上差异显著;社会支持方面,二者在客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上差异显著,在主观支持上差异不显著;应对方式方面,二者在应对方式的六个维度上差异均显著;心理控制源方面,二者在机遇和有势力的他人两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在内控性上差异不显著。 (2)相关分析结果:在自尊方面:自尊程度与网络成瘾相关显著;家庭环境方面,家庭亲密度和家庭适应性与网络成瘾相关极其显著;孤独感方面,情绪孤立、社交孤立、情绪孤独、社交孤独四个维度与网络成瘾相关非常显著;社会支持方面,客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与网络成瘾相关显著,而主观支持与网络成瘾不显著相关;应对方式方面,应对方式的六个维度均与网络成瘾显著相关;心理控制源方面,机遇和有势力的他人两个维度与网络成瘾显著相关,而内控性与网络成瘾的相关不显著。 (3) Logistic回归结果:性别、年级、家庭适应性、社会支持利用度、社交孤立、问题解决、自责、幻想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 3.认知行为团体对网络成瘾者的干预:干预结束一个月后,干预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7.391,P<0.001);实验组在成瘾总分(t=2.98,P<0.01)、自尊(t=-3.65,P0.001)、情绪孤独(t=2.40,P<0.05)、社交孤独(t=2.29,P0.05)、问题解决(t=-3.47,P<0.001)、自责(t=2.04,P<0.05)等几个方面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结论: 1.网络成瘾是多种社会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预防和治疗需要立完整的心理干预体系,有机结合多种干预方式。 2.认知行为训练有助于网络成瘾大学生自我成长,提高自尊水平、改善其情绪社交孤独感受,并调整其归因及问题解决方式以达到改善网络成瘾程度的效果。认知行为训练对改善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症状和缓解相关问题有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成瘾 社会心理因素 团体心理干预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前言10-13
  • 第一章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人口学、社会学特征调查13-18
  • 1.1 引言13
  • 1.2 研究方法13-14
  • 1.2.1 研究对象13-14
  • 1.2.2 评价工具14
  • 1.2.3 质量控制14
  • 1.2.4 统计分析14
  • 1.3 结果14-16
  • 1.3.1 性别差异分析14-15
  • 1.3.2 独生子女与网络成瘾发生率15
  • 1.3.4 家庭收入与网络成瘾发生率15
  • 1.3.5 父母教养方式与网络成瘾发生率15-16
  • 1.4 讨论16-18
  • 1.4.1 网络成瘾的检出率16
  • 1.4.2 网络成瘾的性别差异16
  • 1.4.4 网络成瘾的家庭因素16-18
  • 第二章 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探索18-27
  • 2.1 引言18
  • 2.2 研究方法18-19
  • 2.2.1 研究对象18
  • 2.2.2 评价工具18-19
  • 2.2.3 统计分析19
  • 2.3 结果19-23
  • 2.3.1 网络成瘾组与非成瘾组的心理学差异19-20
  • 2.3.2 心理学因素与网络成瘾的相关分析20-21
  • 2.3.3 单因素Logistic回归21-22
  • 2.3.4 网络成瘾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22-23
  • 2.4 讨论23-27
  • 2.4.1 成瘾的性别因素24
  • 2.4.2 成瘾的家庭因素24
  • 2.4.3 成瘾的自尊心、孤独因素24-25
  • 2.4.4 成瘾的社会支持因素25
  • 2.4.5 成瘾的应付方式因素25
  • 2.4.6 成瘾的心理控制源因素25-27
  • 第三章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团体心理干预研究27-35
  • 3.1 引言27-28
  • 3.1.1 高校心理辅导的三个层次27
  • 3.1.2 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27-28
  • 3.2 团体干预方案的制定28-32
  • 3.2.1 第一节团队建立29
  • 3.2.2 第二节审视自我29-30
  • 3.2.3 第三节我与网络30
  • 3.2.4 第四节 人际交往训练30-31
  • 3.2.5 第五节 自信心训练31
  • 3.2.6 第六节 我的未来不是梦——大学生涯规划31
  • 3.2.7 第七节 做自己的主人——情绪管理、压力管理31
  • 3.2.8 第八节 我的收获——团队结束31-32
  • 3.3 研究方法32
  • 3.3.1 对象32
  • 3.3.2 评价工具和过程32
  • 3.3.3 统计处理32
  • 3.4 结果32-33
  • 3.4.1 一般情况32
  • 3.4.2 干预前两组资料比较32
  • 3.4.3 干预前后两组上网行为及各项心理指标比较32-33
  • 3.5 团体干预的效果讨论33-35
  • 第四章 总体结论35-38
  • 4.1 总的结论35-36
  • 4.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36
  • 4.3 本研究的实践性36-37
  •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37-38
  • 文献综述38-46
  • 5.1 成瘾的定义38-40
  • 5.1.2 行为成瘾38
  • 5.1.3 网络成瘾的定义38-39
  • 5.1.4 网络成瘾的特点39-40
  • 5.1.5 网络成瘾的分类40
  • 5.2 网络成瘾的成因40-41
  • 5.2.1 网络成瘾的生物学因素40
  • 5.2.2 网络成瘾的心理学因素40-41
  • 5.2.3 网络成瘾的社会学因素41
  • 5.3 网络成瘾的诊断和评估41-42
  • 5.4 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42-46
  • 5.4.1 国外心理干预42-43
  • 5.4.2 国外药物干预43
  • 5.4.3 国内心理干预43-44
  • 5.4.4 网络成瘾团体干预现状的不足44
  • 5.4.5 关于网络成瘾研究的不足之处44-46
  • 参考文献46-49
  • 附录1 调查问卷49-56
  • 附录2 网络成瘾团体干预方案56-64
  • 个人简介64-65
  • 致谢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及辅导对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2 张敏;丁晓玲;童汉英;;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02期

3 朱春鹰;;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和相关因素分析[J];教书育人;2008年15期

4 燕利娟;;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年11期

5 张敏;康立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7年08期

6 邹冬梅;;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学微探[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09期

7 张伟;;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分析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03期

8 陈蓉;;大学生网络人格异化研究进展[J];校园心理;2011年03期

9 梅松丽;冯晓黎;李兆良;徐志国;李伟娟;;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特征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6年06期

10 陈红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分析[J];职业时空;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允锁;王小丹;吴玲;;医学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和家庭环境调查[A];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尹幼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个案治疗[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姜德国;叶敏捷;林崇光;;温州市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三维人格问题初步分析[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胡晓斌;杨轶男;张龙龙;;大学生网络成瘾家庭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A];首届全国网络成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钢;;师范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控制源关系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国宁;刘英华;李璐;潘淑君;;宁夏医学院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相关心理因素的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梅松丽;葛鲁嘉;寇长贵;张迪;陈艳芬;于雅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生活事件及适应性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毕见好;;网络成瘾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治疗[A];中国民康医学杂志创刊20周年优秀论文集(1988-2008)[C];2008年

9 姚应水;高尘;金岳龙;王珥梅;叶冬青;;医学院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10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感觉寻求、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淼;轻松悟道理 愉快长知识[N];福建日报;2005年

2 龚丹韵;不可小看游戏的思想价值[N];解放日报;2008年

3 曹渝、邵伟;北京总队十三支队特战文化火热大比拼[N];人民武警;2010年

4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中心 黄任之;心理旅游 在“玩”中恢复心理能量[N];健康报;2007年

5 韩晓光邋张沭伟 李敬伟 本报记者 周芳;拂去阴霾亮晴空[N];吉林日报;2008年

6 本报特派记者 谢苗枫 赵佳月 张蜀梅;亲爱的老师,这个年过得好吗?[N];南方日报;2009年

7 苏燕;甜美笑容扫阴霾[N];闽北日报;2010年

8 秦余斌;355名心理工作者一线解兵“忧”[N];人民公安报;2006年

9 张军;安全祥和度“双节”[N];西部法制报;2007年

10 ;成都市妇联启动家庭志愿者“贴心关爱、心理救护”行动[N];中国妇女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超民;大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体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文卿;中医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因素及情欲顺势团体心理干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赵婧;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探索及团体心理干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3 王慧;大学生网络成瘾者自我合理化机制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

4 李晶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及救助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5 马继刚;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6 连淑君;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7 危鑫;南昌市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对策的分析[D];南昌大学;2009年

8 杨杰;福州地区“90后”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卓颖;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实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10 焦松伟;当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质性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611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9611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2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