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布迪厄符号暴力理论之现实意义——基于后进生的视角
本文关键词:试论布迪厄符号暴力理论之现实意义——基于后进生的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符号暴力 文化资本 场域 习性 再生产 后进生
【摘要】:布迪厄的符号暴力理论揭示了教育不公平的再生产过程,主要体现在教育行动、教育权威、教育工作、教育系统四个方面。通过文化资本、学校场域、习性三个方面分析符号暴力的影响可以发现,较之其他阶层,来自社会低阶层的学生更容易再生产其不利地位而成为后进生。
【作者单位】: 福建教育学院台湾基础教育研究所;
【关键词】: 符号暴力 文化资本 场域 习性 再生产 后进生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后进生的形成原因,通常认为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的缺陷。但是,绝大多数后进生的智力因素是正常的,完全能够满足学习必备的能力要求,他们之间量的差别似乎可以暂时忽略;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缺陷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这已成为共识。就后进生而言,非智力因素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国华;习性与资本:略论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上)[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甄国玲;;以文化再生产理论分析我国城乡儿童学前文化差异[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贞;中国大众文化之“日常生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罗生全;符号权力支配下的课程文化资本运作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琳;制度化的文学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潇;试论布迪厄的品味社会学思想[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何瑞菲;安徽省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4 邓旭娴;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买断工龄行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5 秦力;文化资本的积累与转化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杨涛;竞争与博弈:山西河津吕氏家族琉璃工艺传承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7 郭明;非暴力状况下资源与权力的相互影响[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李秋;转型期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社会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甄国玲;我国农村的家庭文化资本对儿童受教育状况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高桦楠;布尔迪厄的科学建构论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杰;;论文化资本对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启示[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温剑波;;布尔迪厄的教育哲学思想浅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3 阎玉芳;;浅析中国社会分层与教育平等问题——以城市外来人口受教育中的困境为例[J];传承;2011年20期
4 翁文艳;;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教育均衡内涵发展的综合路径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12期
5 杨宝琰;万明钢;;我国“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实证研究成果评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07期
6 彭文静;;社会学视野下的教师角色探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年03期
7 赵长林;;基础教育现实功能问题的深度审视——《教育功能的偏失与匡正——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反思》评介[J];基础教育;2011年03期
8 苏尚锋;;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三个视角及其理性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06期
9 杜志强;汪昌权;;权力策略:教师权力研究的新视点[J];教育评论;2011年03期
10 吕国光;刘伟民;;社会分层与义务教育机会获得问题研究的综合考察[J];襄樊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郭丛斌;闵维方;;家庭经济和文化资本对子女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论学校组织的人为性——基于布迪厄教育社会学理论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吴春霞;;阶层差距与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来自北京市初中的经验数据[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刘敏;;我国城乡差异与教育财政制度的公平性[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高政;;教育公平的文化视角[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西南大学 杨洋 易连云;文化资本与学生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09年
2 张扬波;人力资本竞争催生教育消费热[N];南方日报;2004年
3 管西亮 郭娇;整体谋划教育开放政策,时不我待[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李春玲;社会变迁与教育机会分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王晓辉;择校,教育公平的世界性难题[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王晓辉;禁止择校能杜绝教育不公吗[N];解放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光海;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娜仁高娃;向“场”而生[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振存;文化视阈下城乡教育公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丹丹;农民工文化资本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薛娟;论学校场域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D];河南大学;2009年
3 高明华;教育不平等与阶层再生产[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路守香;布尔迪厄教育社会学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华娟;教育经历、生活经历和个体成功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欧阳算;农村新课改推进中的城市偏向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7 徐婧;教育成就与美国中产阶级的形成和变迁:理论与实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伟;教师身份的社会学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孙静茹;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欧;文化排斥:学校教育进行底层社会再生产的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779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977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