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默知识理论视野下的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
本文关键词:缄默知识理论视野下的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
【摘要】:缄默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基础,缄默知识主要在实践中传播,它对实践教学具有双重作用。为此在教学评价中应重视对学生相关缄默知识的评价和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应重新审视实践教学的价值,重视缄默教育,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亦即显性与缄性教育的互补与衔接。
【作者单位】: 德州学院物理系;
【关键词】: 显性知识 缄默知识 实践教学 课堂教学
【基金】:应用型本科院校“十一五”国家课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FIB070335-A7-35)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一、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M.Polanyi)首次提出人的知识分为两种类型,即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明确地提出,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姜凤华,张永;缄默知识与创新教育[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张英彦;;论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育科学;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娜;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钟祖荣;论学习方式及其变革的规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熊和平,赵鹤龄;后现代批判视角我国近20年的教学过程本质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4 袁维新;国外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学模式面面观[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5 康永久;当代公立学校制度变革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6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7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8 黄伟,谢利民;教学机智:跳荡在教学情境中的燧火[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9 张莉娟,王宜鹏;个人知识观及其对高校教师专业培训工作的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S1期
10 李保强,李如密;构建课堂教学管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荀振芳;;学术自律视角中的学术自由[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2 刘德富;;以人为本,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长吉;教学价值观念透视与反省[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善良;现代认知压观下的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方明;缄默知识面面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彭海蕾;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刘承波;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变革及其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2年
9 张金梅;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胤;数字化之道与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新民;论教师的缄默知识及其隐性教育观念的更新[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2 蔡书贵;实践性道德主体的建构与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3 薛孝宏;论教学交往——理论的探究与现实的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常亚慧;教学认识方式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郭德红;论教学论学派[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传金;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7 姚巧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8 肖学雷;解释策略训练提高高中生物理学习迁移水平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余江敏;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刘仲全;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知识结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佑清;论活动与发展之间的相关对应性[J];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凯;陈琳;;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获得缄默知识[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汪明;;远程教育中缄默知识教学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3 王伟娟;;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策略探讨[J];淄博师专学报;2011年02期
4 蒋茵;;班主任个人知识的解构与重组——浅谈班主任默会知识[J];中学教育;2003年06期
5 漆艳春;;默会知识视域下医学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透视[J];文教资料;2011年16期
6 吴彦茹;;SECI模式应用于校际协作学习的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年07期
7 江全;;教师教育理念中关于知识体系的应用与完善[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8 周红;;专业化背景下的教师知识建构的特点及策略[J];教育探索;2011年08期
9 ;文摘之窗[J];教育文化论坛;2011年04期
10 王萌亚;金玉梅;;学校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1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元芳;彭绪梅;;浅析知识管理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2 殷燕;;学会知识管理 释放隐性能量——浅谈“知识管理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褚宏启;学习方式与专业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周建国;教师专业成长四步曲[N];中国教师报;2007年
3 福建教育学院教育系教授 张祥明;挖掘与共享校长的隐性知识[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杨明全;教师知识:来自实践的智慧[N];中国教育报;2004年
5 山东省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教研员,,特级教师 陆安;内外迁移是通向智慧教学的必由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上官子木;隐性知识教育缺失的代价[N];中国教育报;2008年
7 记者 韩晓玲 通讯员 刘进;专家呼吁要针对农村现实[N];湖北日报;2006年
8 ;教育知识的分类[N];科技日报;2002年
9 周作宇;教育学者的阅读史及其知性生活[N];中华读书报;2004年
10 周作宇;教育问题的理论求索[N];中国教育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福盛;教师个体知识的构成及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春光;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闫德明;学校品牌个性的组织识别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冯茁;论教育场域中的对话[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家琼;教学网络组织系统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燕;缄默知识视角下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机制及其应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2 曾祥霖;学校知识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金仙女;基于Blog的大学生隐性知识的转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岳慧芳;教师专业共同体的知识管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周志平;个人知识与知识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赖晓杰;校长专业化的隐性知识基础[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蔡慧燕;缄默知识视角下的教师校本培训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东娜;缄默知识观下的教学设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新民;论教师的缄默知识及其隐性教育观念的更新[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韩陈冲;个人知识管理理论与具体实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788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978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