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重构师生交往关系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重构师生交往关系的启示
【摘要】: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在批判工具理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交往行为的合理性和导致交往行为异化的原因。基于此理论,现代学校教育应警惕师生交往关系的异化,师生交往应以目的性价值统整工具性价值,凸显主体间的对话意识,通过有效的言语行为达成师生间的相互理解。
【作者单位】:
【关键词】: 交往行动理论 师生交往关系 哈贝马斯
【基金】:湖南科技学院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生态学视域下的大学师生和谐交往关系研究”(湘科院院字[79]号)
【分类号】:G456
【正文快照】: 哈贝马斯是当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哈贝马斯吸取了米德、迪尔凯姆和帕森斯等人的社会学理论以及语言哲学的新成果,建立了自己的“交往行动理论”。他所建立的交往行动理论对重构师生交往关系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一、哈贝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白春阳;全球化语境中的“交往”理论初探[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李庆霞,关健;理性的演进与哲学的回映[J];北方论丛;2001年06期
4 刘晖;;政府绩效对合法性水平层级差异的作用机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比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高秦伟;论社会保障行政中的正当程序[J];比较法研究;2005年04期
6 蒋凯;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中的民族性与相互性[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7 郑富兴;范增钍;;比较教育研究与教育理论的中国原创[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8 张天宝;试论教育对话及其基本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9 吴向东;;价值观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林志鹏;论社会转型期我国公民政策参与[J];长白学刊;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有志;张淑锵;;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和长期执政[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今社会主义实践”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刘君栩;资本与生产力关系的哲学审视[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刘陆天;中国现代化中的政府与政治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唐宏强;国家与社会:传统东方法律的运动机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叶明;经济法实质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7 熊在高;当代境遇中的价值论研究与现代性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张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人的精神世界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9 徐锋;政治参与发展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制定[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10 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育红;当代知识管理观分析[D];苏州大学;2001年
2 薛孝宏;论教学交往——理论的探究与现实的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唐建军;电视剧的心理疗慰功能[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唐丽娜;主体间性理论与现代管理学的前提假设[D];西北大学;2001年
5 李星蕾;双歧路向 静穆人生——感知沈从文[D];西北大学;2001年
6 顾建亚;道德变迁与学校道德教育改革[D];浙江大学;2002年
7 曹永国;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岳天明;政治合法性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斌华;文化习得与语言习得:跨文化的外语教学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杨闯建;河南省城市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现状及培养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琳;;论交往的教学论价值——基于教学哲学的视角[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冬云;交往德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方政;交往行为理论的德育意义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黄宗芬;对话教学实践的深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卓;后现代主义对当今学校道德教育中“交往”问题的解读[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冯;高校师生关系及师生交往状况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145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114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