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科技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关键词:教育和科技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民 教育 科学技术
【摘要】: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笔者期望从教育和科技这个角度来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之所以从教育和科技的角度来考虑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是因为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是一个宏伟的世纪工程,这样一个大的工程起点并不高。我国的农村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人口多,农民文化素质低,所以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人口素质的建设,而这种对人口素质的建设其中一个重要的工具就是教育,在这里科技其实正是教育成果的一种体现和运用。本文的宗旨就是论证教育和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分为七个部分,第1章即绪论是本领域研究动态及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第2章是从总体上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和科技。第3章是讲对农民的教育和培养问题。第4章主旨是讲教育和科技对生产的促进。第5章是进一步探讨教育和科技对于精神文明的促进作用。第6章是把教育和科技与农村民主建设联系起来略作探讨。第7章介绍了国外建设农村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并根据其经验提出了一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应对措施,期望能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所参考。 本论文的重点在第2,4,5章。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民 教育 科学技术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521;G322;F320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1章 绪论9-15
-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9-11
- 二、我国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问题11-13
- 三、本论文的选题意义13-15
- 第2章 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和科技15-26
- 2.1 教育和科技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15-23
- 2.2 教育和科技对农村人口素质结构的优化作用23-26
- 第3章 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26-33
- 3.1 初等教育普及与新型农民—培养有文化的新农民26-28
- 3.2 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培养懂技术的新农民28-30
- 3.3 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的更高层次—培养会经营的新农民30-33
- 第4章 科技与农村生产发展与生活宽裕的关系33-46
- 4.1 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33-36
- 4.2 农业科研机构和农民之间联系纽带的建设36-39
- 4.3 利用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9-44
- 4.4 用科学技术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44-46
- 第5章 教育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46-55
- 5.1 教育与乡风文明的关系46-52
- 5.2 教育与村容整洁的关系52-55
- 第6章 教育和科技与农村民主管理55-60
- 6.1 教育和科技是农村民主管理的基础55-57
- 6.2 农村民主管理是教育和科技水平提高的表现57-60
- 第7章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值得吸取的经验—发达国家对农村的教育和科技建设经验60-76
- 7.1 美国的经验60-64
- 7.2 欧盟的经验64-66
- 7.3 以色列的经验66-72
- 7.4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农业中可以为我国所借鉴的经验72-76
- 参考文献76-80
- 致谢80-81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布权;;论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王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孝文化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3 朱杰;孙焱杰;;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创新[J];社科纵横;2011年06期
4 李莉;;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以巴彦淖尔市为例[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潘海湘;曹庆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研究[J];体育博览;2011年07期
6 孟祥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研究[J];文教资料;2011年18期
7 苟颖萍;贺春生;;从社会排斥理论的视角探讨新型农民培育——基于甘肃省的实证分析[J];成人教育;2011年09期
8 刘欣;;调查研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何春歧;曲赫;;农民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探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茌良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和当代性相统一的表现[J];梧州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灿芳;黄红星;;广东农村沼气发展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徐邦飞;张达;王秀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专辑[C];2006年
3 刘建明;;夯实农村水利 支撑新农村建设[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建华;;探索党建新模式 建设和谐新农村——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岳阳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鲜经验及启示[A];湖南省领导科学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克军;;浅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孙伟;黎逸科;;新农村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实践——以大埔县侯北村村庄整治规划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唐国芬;曾庆均;;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流通创新研究[A];中国流通业与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严思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福建师范大学代表论文集[C];2006年
9 王玉洁;张子安;兰彬;朱晓冬;杨荃月;;农业信息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文胜利;张磊;;环境保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A];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下)[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 闫志民;改革开放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N];济南日报;2008年
2 郭强;推进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N];人民日报;2010年
3 记者 宋梅秋;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召开理论研讨会[N];吉林日报;2011年
4 汪荣有 王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新境界[N];人民日报;2008年
5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顾问,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明义;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创新的三大要素[N];济南日报;2008年
6 记者 尹红;全省科社学会年会在我市召开[N];常德日报;2008年
7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 严书翰;自觉坚持和不断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N];人民日报;2009年
8 记者 田文广;围绕成就话发展[N];吉林日报;2009年
9 江晖;科学社会主义与时代同行[N];人民日报;2001年
10 沈宝祥;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发展[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西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任庆国;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框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3 冯刚;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4 张家麟;信息化建设与农村可持续发展[D];山西大学;2007年
5 多金荣;县域生态经济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6 姜淑兰;世界视阈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与模式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岩;中国社会发展预测理论与实践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李晓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9 欧健;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红发;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红霞;新农村视角下的村官素质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2 冯晖;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徐桂霞;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翠;当代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季宇;新农村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6 廉玉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7 王娟;社会主义新农村条件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8 罗琼;科技创新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9 杨晓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市场体系的衍变及新挑战[D];复旦大学;2009年
10 聂森;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发展现状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18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118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