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主体间性——当代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

发布时间:2017-11-03 09:11

  本文关键词:主体间性——当代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


  更多相关文章: 主体间性 师生关系 交往主体 中介化客体


【摘要】:本文从对教育基本要素的分析出发,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交往主体,而教育资源则是中介化客体.纵现历史上的师生关系演变过程,传统的师生关系没有真正将受教育者放在与教育者平等交往的位置上,而当前对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倡导在本质上就是使教育成为一种完整的教育,教育所培养的人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拥有独立的思想、批判的意识、健全的人格,能与教育者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时代的发展,主体间性应该成为当代师生关系的价值追求.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关键词】主体间性 师生关系 交往主体 中介化客体
【分类号】:G456
【正文快照】: l教育“两要紊”视野下的师生关系1 .1教育两大基本要素:文往主体和中介化客体《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基本”的解释是:根本的;主要的.而“要素”则是指:事物必须具有的实质或本质、组成部分。而由此而来,,我们可以把“基本要素”理解为事物的主要(或根本)组成部分.(当然,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郝文武;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岳伟,王坤庆;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4 冯向东;从“主体间性”看教学活动的要素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5 冯建军;论交往的教育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6 冯建军;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朱岚;关于师生关系的哲学思考[J];教育探索;2004年12期

8 马晓辉;;胡塞尔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哲学路径[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虹;;西方现代童话中的成长仪式原型及文化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唐勇,朱长华;学校教育资源分配探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杨凤仙;;关于校本教研建设的思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周志刚;孟娜;;对话教学现实问题透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岳伟;;论关注学生快乐体验的大学课堂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7 龙献宝;;主体间性视角下的班主任工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8 杨勇;;教育:成为你自己——人与教育关系的哲学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李祖平;程东旺;;基于交互主体性理论的大学德育生活化路径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张启树,陈修梅;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法虎;;美国两大高校分类研究的经验与借鉴[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王春燕;;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幼儿园课程——以陈鹤琴为代表的幼儿园课程变革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3 李长伟;韩钟文;;浅论康德的实践教育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汪思锋;;试析雅斯贝尔斯的师生生存交往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檀慧玲;;赫胥黎在近代科学教育普及和发展中的作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官锡强;;因特网时代广西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张宏图;;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思考[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8 朱晟利;;再谈以人为本的教育[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薛勇民;王凤华;;生命哲学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价值观[A];2009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万力维;;教育中,究竟是什么在妨碍创造[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郅庭瑾;为何而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姜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卢楠;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冯秋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智慧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任利娟;一位市级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迟腾飞;主体间性视阈下非英语专业学生ESL自主学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晓楠;中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8 毕红轶;新课程视域下的思想品德课生命观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韩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民办高职院校战略定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顾明远;对教育定义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3 熊川武;论后现代主义观照的教育主体现代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4期

4 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5 曾新;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项贤明;为交往的教育理论辩护——与张应强教授商榷[J];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09期

7 冯建军;论交往的教育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8 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06期

9 王南n\;2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之二 交往理论(笔谈) 交往概念与哲学思维范式的转换[J];求是学刊;2000年03期

10 张再林;关于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J];人文杂志;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成涛;;主体间性:职业教育师生关系的应然转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19期

2 陈思莲;;主体间性理论视角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哲学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石翠红;;主体间师生关系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胡胜霞;;师生间关系的转变:从主客体到主体间性[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1期

5 蔺艳娥;;主体间性视角下现代远程教育师生关系的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1年05期

6 冯晓霞;;主体间性:一种新型的师生交往关系[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吴利敏;;高校新型的师生关系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年11期

8 肖尔盾;金长伟;;论体育教学师生关系中的主体间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12期

9 孙茂华;董晓波;;知识经济时代师生关系的主体间性维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1期

10 吴利敏;;高校师生之间的理解对话与主体间性探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媛媛;樊晶;;试述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2 张春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践与思考[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3 张颖;;用赏识托起学生飞翔的翅膀[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4 何彩虹;;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5 孙玉民;;“交流”——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6 孙丽娜;;坚持“三多三少”教育理念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7 张秀梅;;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探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8 王茜;陈会昌;;师生关系对小学一年级同伴关系影响的追踪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权江红;伍新春;;教师效能系统训练对师生关系以及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李利;;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之我见[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彦林;太远太近与恰到好处[N];济宁日报;2008年

2 九江县一中 谢翔;如何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N];九江日报;2009年

3 双滦区河北承德实验中学校长 李振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N];承德日报;2009年

4 红安四中 耿协金 曾建新;打造良好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N];黄冈日报;2010年

5 山大华特卧龙学校西校区初中部 刘富强 国树锋;素质教育中要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N];学知报;2010年

6 黄山中心小学 杨进;老师,朋友[N];徐州日报;2008年

7 南华县职业高级中学 李秀萍;浅谈构建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关系[N];云南经济日报;2009年

8 姚娜;转差教学建立和谐师生关系[N];锦州日报;2010年

9 徐平 辽宁大学副校长;从教学入手重建大学师生“从游”关系[N];中国教育报;2011年

10 龙玫;师生关系期待互信平等[N];人民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斌;哲学视域下的网络社会交往[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辛鹏;当代中国高校师生关系冲突的文化透视[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晓东;多维视野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形态考辨[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何林;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结构[D];黑龙江大学;2005年

6 徐敦广;审美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音乐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高尚涛;权力与规范[D];外交学院;2006年

8 李英林;高校德育主体的矛盾困境及其超越[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林林;被追诉人的主体性权利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小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 唐新发;论文学的主体间性和意义生成[D];厦门大学;2002年

3 张香兰;论网络社会师生关系的重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梁琦;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蒋天策;理解型师生关系及其构建方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纪玮玮;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江平;试论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煜;论民主式师生关系与学生个性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苏静;走向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D];河南大学;2004年

10 赵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间性的交往[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355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1355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d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