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教育的创设

发布时间:2017-12-04 21:17

  本文关键词: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教育的创设


  更多相关文章: 洋务运动 洋务学堂 培养目标 近代教育


【摘要】: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在随后兴起的洋务运动中,为了培养外语人才,免受对外交涉活动中洋人之“欺蒙”,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以及广州广方言馆等以培养外语人才为目的的洋务学堂相继创设。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些新式学堂的培养目标不断地演进,以这些洋务学堂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教育体制也随之确立,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近代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单位】: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永丰县委党校
【分类号】:K256.1;G529
【正文快照】: 19世纪中叶,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洋人依仗不平等条约,深入内地经商、传教、游历,中外交往日益增多,纠纷时起。尤其是随着后来洋务运动的兴起,翻译及外语人才尤感缺乏,中英续约第50款中就有3项规定:“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字书写”[1](P159)等等。其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入坤;李全彩;;民国政府收回教育权述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侯强;;近代中国法律教育转型与法律人才的成长及异化[J];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3 宋淑玉;民初尊孔读经问题辨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叶德明;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教育思想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董艳国;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兴起(1901-1911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6 陈黎明;百年语文功能观的演进[J];德州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王立诚;;19世纪中国人历史观念的新旧过渡[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朱旭东;周钧;;论我国教师教育学科制度建设——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必然选择[J];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9 王全来;张薇;;对杨兆捚关于“双曲线焦点位置作图问题”的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闫明恕,刘昌玉;对清末进士出身的探讨——以科举制废除后(1905.9.2-1912.2.12)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康全礼;;论本科教育[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2 高晓芳;;指称外语的词语演变及其原因[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琼华;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D];湖南大学;2007年

2 程文广;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3 邢照华;西方宗教与清末民初广州社会变迁(1835-1929)[D];暨南大学;2007年

4 顾卫星;明清学校英语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5 龚云;20世纪30-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政治取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宜勇;大学组织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章小谦;传承与嫁接:中国教育基本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大伟;“左联”文学的组织与传播(1930-1936)[D];复旦大学;2005年

9 周云鹏;“民族主义文学”(1930-1937年)论[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李宗刚;新式教育与五四文学的发生[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云霞;民国时期山东女子教育研究(1912年-1937年)[D];山东大学;2007年

2 王标;中国学前教育的形成与发展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丽清;民国时期泉州私立中学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沈菡;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普通学校音乐课程标准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5 宋雪红;民国时期南昌私立中学研究(1912—1937)[D];南昌大学;2007年

6 刘瑞贤;科技传播与晚清洋务思潮[D];山西大学;2007年

7 刘建兵;试论清末政府的尚武教育改革[D];四川大学;2007年

8 王文娟;近代苏州女教师群体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苏晶;论现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10 孙翔;试论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农业科技[D];山西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元魁;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2 李时岳 ,胡滨;洋务与洋务派简论[J];东岳论丛;1980年03期

3 王惠祖;;洋务运动是进步运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6期

4 刘晓光;;洋务运动不该肯定[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6期

5 潘振平;;论洋务运动的历史进步作用[J];学习与探索;1980年03期

6 史澍;;我对洋务运动的一些看法[J];历史教学;1980年04期

7 夏东元;;洋务运动发展论[J];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03期

8 陈永武;对洋务运动几个问题的管见[J];江西社会科学;1981年01期

9 徐泰来;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10 《吉林大学》学报编辑部;“洋务运动”学术讨论会在长春举行[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国华;芮谦;;紫禁城宫殿采光和照明的发展[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二辑)[C];1997年

2 赵蕙蓉;;百年前北京中西文化的一场冲突对我们的启示[A];北京历史与现实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9年

3 刘大年;;孙中山——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与民主主义者[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1981年

4 李时岳;;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化和辛亥革命[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1981年

5 夏东元;;论盛宣怀[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1981年

6 山口一郎;;明治维新与中国革命[A];社会变革比较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7年

7 万峰;;中日兴办近代工业企业比较研究(1850年代—1890年代)[A];社会变革比较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7年

8 严立贤;;从洋务运动的官商矛盾看中国近代早期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滥觞[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9 马平安;;洋务运动时期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兼论其对清末政局走向的影响[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10 许宪隆;韦甜;;民初西北军政舞台的“变脸”艺术——论辛亥革命前后甘肃诸马军阀的角色转换[A];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昭;足坛天龙八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2 王劲;甘肃洋务运动:西北近代化的开端[N];甘肃日报;2001年

3 紫君;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N];检察日报;2001年

4 胡维革(作者系吉林人民出版社社长、教授);洋务工业的成败得失[N];吉林日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于本;中国体育再掀“洋务运动”[N];科学时报;2001年

6 采访者:本报记者阮慧勤 受访者:唐浩明;末世英雄末世情[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7 李晓;从历史视角看中国加入WTO的意义[N];中国经营报;2001年

8 江苏省徐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陈伟国;综合能力专题讲座: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山东省临朐一中 马玉顺;“变脸”的历史作业[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刘悦斌;从李鸿章与伊藤的一段对话谈起[N];学习时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青;综论洋务派的法律思想与实践[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张晶;技术跨越的理论分析与模式探讨——兼论中国技术跨越实践[D];复旦大学;2004年

3 潘建华;洋务运动时期(1860-1894)企业融资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杨勇;近代中国公司治理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金洪大;中、韩近代文学及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黄树生;薛福成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7 马金华;外债与晚清政局[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8 包羽;洋务运动时期的电报技术[D];东北大学;2006年

9 董贵成;近代科学与戊戌维新[D];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

10 陈景彦;19世纪中日知识分子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丹;艰难的起步——晚清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原因初探[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2 赵春阳;晚清地主阶级实干家周馥[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国柱;洋务运动时期新式教育的萌芽与初步发展[D];内蒙古大学;2004年

4 吴挺暹;试论魏源思想对晚清科技的影响[D];福州大学;2005年

5 高玮;晚清三口通商大臣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单玉梅;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贾伟川;洋务运动时期海外军用设备采购的途径[D];暨南大学;2005年

8 白维军;兰州织呢局的成败探析及启示[D];内蒙古大学;2005年

9 汤菊平;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影响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10 廖军和;晚清科学教育思想研究(1840-1911)[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523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2523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a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