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社会化动力研究的教育价值——人的发展动力研究的教育价值探讨之三
本文关键词:人的社会化动力研究的教育价值——人的发展动力研究的教育价值探讨之三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化动力 个体社会化 交往关系 物质环境 教育价值
【摘要】:人的社会化动力主要来自于人的个性社会化趋向力、社会人际交往关系对个体的同化力、社会物质环境对人的影响力。学校教育研究和掌握人的社会化的动力作用十分重要。学校开展青少年社会化的教育,要重视其交往能力的培养、生存能力的训练;要重视青少年的道德人格教育、公民意识教育;要进行青少年的公益心与文化认同教育。
【作者单位】: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人的生物属性产生的生理动力、人的精神属性产生的心理动力,为人成为社会的人创造了本体条件。马克思把人比喻为社会的动物,这就是说,作为自然的人、精神的人只有变成社会的人,才能成为完整的人。而推动人成为社会的人的动力,是人的社会化动力。所谓社会化动力是指人在社会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风笑天;青少年社会化: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述评[J];青年研究;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推进创新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张尚兵,张尚武;个性化教育特征与实施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马叔平;致力于建设 学习化社会──北京成人教育回顾与展望[J];北京成人教育;1998年10期
5 纪军;试论大学在成人教育发展中的角色[J];北京成人教育;2001年12期
6 许建中;教会学生评改作文问对——语文自主学习策略指导举隅[J];保定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7 鲁雷;论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8 周建波;;亚文化制约经济发展的机理论略[J];北方论丛;2006年03期
9 潘涌;论全球化与中国教育现代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4期
10 黄伟,谢利民;教学机智:跳荡在教学情境中的燧火[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向阳;;历史课堂开掘生命教育的实践和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2 张文斌;;素质教育与校风建设[A];2006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赵红亚;;试论学习型社会大学的整合策略[A];2007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暨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4 仪淑丽;;网络教育时代的教师角色重构[A];“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研讨会暨第十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秦启文;企业理念的理性反思与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丁锦宏;品格教育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进礼;多项能力倾向测验的初步编制[D];中南大学;2003年
9 郭长江;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变革的文化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许毅;性定向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力军;生物反馈对银屑病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2 刘超良;类精神:当代教育的应然追求[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余云华;“中学科技活动课”教学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熊颖;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研究及实践[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林贵福;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6 翁乾明;关于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7 金斌华;创新教育与创新型教师的培养[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8 梁添祥;广西第九届运动会少年田径运动员竞赛成败归因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曹永国;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静;从问题解决看公共政策制定过程[D];西北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春;论网络技术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胡建新;网络与青少年:一个充满变量的社会化过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3 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J];江海学刊;2002年05期
4 王新霞;中学生社会化的排练场──友伴群体[J];教育科学;1999年02期
5 郝玉章,风笑天;大众传播媒介与中学独生子女社会化——对湖北省五市镇593名中学生的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1997年11期
6 王卫;网络时代青年社会化范式的转型[J];青年研究;1999年12期
7 陈志霞;城市中学生经济社会化的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2000年05期
8 刘毅;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会化面临的挑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9 李萌,周宗奎;儿童发展研究中的群体社会化之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姚本先,何军;家庭因素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晓明;;关于学校德育的初级和次级社会功能[J];上海教育科研;1997年07期
2 刘利民;;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10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高荣生;马淑珍;;小学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特点[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2 钱麟;林晓萍;;宁波市绿梅幼儿园4—5岁幼儿分享教育的实验研究分析[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兰鸽;寇_g;;北京市中小学生的情绪胜任力特点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柯锐;邹泓;;青少年家庭功能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郑尚武;;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基本观念的系统分析[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6 唐跃平;唐清安;;网络教学对高等学校教育职能的改变与影响[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7 马莹华;刘世丽;;社会化障碍及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8 张玲玲;张文新;Jari-Erik Nurmi;;家庭系统与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李治权;;中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疏导[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东卷)[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自鹏 天铁集团教育委员会;也说教育的科学发展[N];天津教育报;2011年
2 潘雯;青少年的从众行为[N];大众科技报;2006年
3 驻马店日报社党委委员、纪检书记 刘军民;从需要层次理论谈理想信念的确立[N];驻马店日报;2008年
4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所长 劳凯声;素质教育挑战现代学校功能[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安建敏 作者单位 河北邱县贾寨中学;浅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N];河北经济日报;2004年
6 彭运钧 唐永保 陈双生;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师生关系[N];云南经济日报;2007年
7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 董轩;在有效对话中实现理想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9年
8 成彦明;灌南:教育读书工程涵养教师文化底蕴[N];江苏教育报;2010年
9 张东辉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所;农村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的价值观相冲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衡阳市成人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 戴月英;学校法制教育: 亟待修补的短板[N];衡阳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祖强;弱势群体子女社会化问题研究[D];广州大学;2007年
2 连晶;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及教育干预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范丽恒;高中生性别角色的人格特征及其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4 张剑锋;青少年学生关爱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周俪;开展学校职业指导的思考与实践[D];苏州大学;2004年
6 张睿;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与社会适应性关系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邰晓晔;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684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268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