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学校学习生活意义的时代抉择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学校学习生活意义的时代抉择
【摘要】:学校学习生活意义受社会条件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制约。我国学校学习生活意义的既有追求表现为在学习生活中强调学习的工具价值、强调学习的知识追求、强调学习的认识旨趣。这些追求是我国特定时期民族生存、政治稳定、科技力量彰显、学校教育制度本性等的必然产物。随着人类生存新挑战的出现、经济形态的转型、我国社会的转型、个人自由度的增加等现代社会历史条件的变换,当前我国学校学习生活的意义,应该突出以形成自主人为终极目的、以价值意识的形成为现实目标、以实践为依归等内容。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科学研究启动基金课题“学生学习生活与发展研究”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学校学习生活是学生在学校中围绕学习过程而开展的各种活动构成的整体,从生活的视角来看待这些活动的整体,强调学生的亲历性和体验性。我国学校学习生活,适应了一定时期内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原有学习生活存在的基础逐渐丧失[1],因而,当前我国学校学习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唐荣德;试论教育适应学生[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王继宣;关于世纪之交中国社会转型的几个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娄伯承;;论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人的价值与责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陈锋;百年求索与奋斗——中国近代“科教救国”潮流透视[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3 尹利军,吴声怡;新世纪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思考[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邓建民;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2年01期
5 孟诗尧;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语文素质之我见[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2年01期
6 苏思慧,李大亮;脑科学的发展与“差生”的再评价[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年01期
7 于燕;;浅析CI设计在校园形象设计中的重要性[J];消费导刊;2008年18期
8 席长专;;教师量化考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高师学报;2008年05期
9 李滨;现代科技发展与教育观念的革[J];广西教育;2000年10期
10 唐荣德;;论柏拉图伦理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东富;于英川;;美德日韩瑞等国教育科技政策比较[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操奇;主体视界中的文化发展论[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王晓菲;开放环境下的选择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郑二红;陈立夫科技思想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姚军;奋斗论[D];苏州大学;2011年
5 徐秀丽;面向穷人的农业科技政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6 唐荣德;学生学习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谢登斌;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穆西安;企业的伦理化经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钟伟;科技革命与国家的作用[D];山东大学;2005年
10 殷朝晖;论国家科研体制建设与研究型大学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薄盛春;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最大化实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韩超;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3 周巨木;论大学班级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尹利军;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经济运行机制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1年
5 喻振晖;体制转型与腐败滋长的相关性分析[D];厦门大学;2002年
6 柳景华;湖北省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科研现状与对策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杜志强;论主体间性课程[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晏如松;技术的价值荷载及其审视[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9 宋燕;课堂教学审美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吕斌;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技推广模式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波;杨兆山;;学校教育制度:践行“尊重的教育”理念不可或缺的一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朱贤枚;;中国历代学校教育制度略述[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82年02期
3 陆素菊;;志愿者队伍的培育与学校教育的责任——基于对日本志愿者活动现状及其成因的分析[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陈志科;;家庭学校与教育公平[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年02期
5 徐金海;;论学校教育价值实现的现实困境[J];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23期
6 郭三娟;述评清末以来我国的学制变迁[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7 程晋宽;;试论美、加、澳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后现代特征[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年07期
8 张国霖;王秀梅;;幼儿教育义务化:问题与解决策略[J];幼儿教育;2009年12期
9 周贵礼;;我国学校教育现代转型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02期
10 赵环秀;孟宪琴;田宝华;;毛泽东早期学校教育思想探源[J];党史博采(理论);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段连;;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挖掘德育教育素材[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2 毕诚;;略论我国教育制度变革与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石坚;;忆在抗大四分校学习生活[A];老兵话当年(第三辑)[C];2002年
4 曾广湖;;“三心”育人与“三维”互动,重建中小学生学习生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5 孙玉;张克忠;;浅谈家长如何指导孩子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6 杨家余;岳谦厚;;伪满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实质剖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2)——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王用久;;在抗大四分校的愉快学习生活[A];铁流11——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C];2007年
8 邱延练;吴淑娥;;学困生学习生活优良环境的创造[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9 黄超光;;难忘的教诲[A];宗师巨匠 表率楷模——纪念周培源文集[C];2002年
10 唐锡林;;回忆抗大五分校的学习生活[A];老兵话当年(第七辑)[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实习生 叶莉子 谢先哲;贫困的现实 乐观的心态[N];农民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刘立岩 实习记者 李程;心雨润春苗[N];石油管道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桑蕾;“哈尔滨太难忘了,中国学生太累了”[N];黑龙江日报;2011年
4 北京史家小学 高金芳;学习是一种信仰[N];中国教育报;2011年
5 吴信玄;云华学参玄蓬莱悟归真[N];中国民族报;2003年
6 ;学习:如何做好知识的衔接?[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7 当阳市陈场中学 姚中元 秭归县教育局 胡敏 枝江市七星台二中 淡汉芬 秭归县实验中学 宋朝明;如何管理和教育好“留守学生”[N];三峡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庞雪峰 实习生 罗鹏 吕佳臻;暑期中的大学生如何找寻属于自己的位置[N];山西日报;2010年
9 宿迁市宿城区实验小学 蔡广侠;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疏导[N];江苏教育报;2009年
10 记者 苏军亚;努力学习建设美丽新疆[N];乌鲁木齐晚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能杰;二十世纪日本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黄永健;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3 埃明达(Amanda Kissoon-Russell);在肯尼亚、赞比亚和加纳四所大学中非洲本科生所面临的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史毅茜;[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英配昌;中小学学生政治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沈东杰;易腐产品供应链中库存及补货策略的协同管理[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杨健奎;国有大型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8 李志;企业家创造性与创新行为和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刘岩;重读胡适[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学福;《学习生活》之文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2 曹游宇;进城少年儿童学习困难的成因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晓;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生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4 李金磊;游戏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价值[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5 魏志红;教师课堂表扬行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丁梅;论阮籍价值观对其美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梁富一;学生学习生活的技术基础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贾海容;初中生责任感培养的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叶利;我国红酒的分众营销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10 张琳;倾听农村中学生对家长参与的心声—人种志的研究方法[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702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270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