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学教师健全人格结构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学心理学教师健全人格结构的研究 出处:《心理科学》200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研究采用调查分析法,从中学校长和中学生对心理学教师人格特征期望的视角,来探讨师范大学如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心理学教师,建构心理学教师人格结构模型。结果表明,中学心理学教师健全人格结构包括:教师职业理想,教师态度品质,积极情感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43
【正文快照】: 1引言人格或人格因素,是指个性心理结构中除智力因素以外,对活动具有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因素(特征)。主要包括个性意识倾性、性格和气质。教师的人格,即从事教师职业的个体所应具有的个性品质。有研究综合国内外关于教师人格品质的研究,认为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应具有以下人格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葛明贵;健全人格的内涵及其教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家安,李宜江;论学习策略教学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钱含芬;安徽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测试研究Ⅰ:智力分布和发展特点[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3 蔡芸;析培养道德情感的心理途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葛明贵;学习品质作用的交互性与训练的差异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张爱群,李晋;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黄路阳;认知心理学对感知觉的新理解[J];安康师专学报;1997年02期
7 马宝元;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李卓;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英语听力自主学习[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黄宝宏,丁俊武;迁移理论在田径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5年01期
10 陈平文;教师期望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何涛发;陈曙光;赵英侠;;倡导人本主义学习[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张勇;冉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IITCI框架研究[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姚茜;汪燕;;虚拟学习环境中导航系统的设计与评价[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善良;现代认知压观下的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方明;缄默知识面面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朱德全;问题系统教学设计探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蔡鸿明;用于创新设计的人脑模型体系构造及知识生成[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5 丁彪;企业领导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何见得;人才资源开发有效对策基础理论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7 曹一鸣;数学教学模式的重构与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云艳;幼儿好奇心发展与教育促进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珍;中学生空间图形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夏小刚;布依族、汉族地区初中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跨文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0年
3 初浩楠;论高中英语元认知学习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晓;支持协同的个性化网络用户界面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余云华;“中学科技活动课”教学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钱晓丽;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学及其教育学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建宁;基于新时期教育思想的网络教育软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孙晓敏;心脑关系的哲学探讨[D];西北大学;2001年
9 聂必凯;中小学生数学问题提出的跨文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1年
10 蔡文静;中国学习者英语阅读心理过程的认知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怀如;;中学生早恋禁而不绝怎么办[J];教育艺术;2011年06期
2 李阳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1期
3 马金福;;迎春蓓蕾初绽放——对中学生早恋想象的认识[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年07期
4 王富国;;中学生自卑心理障碍探究[J];学周刊;2011年14期
5 李荣菊;;中学生心理压力动因初探[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6 袁丹;;学校体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1年45期
7 葛兴;王珍;;论中学生考试心理障碍的表现与应对策略[J];新课程(教研);2011年06期
8 张爱玲;;浅谈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对中学生抑郁症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11年11期
9 封三河;;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10 陈江波;;中学生学业压力的研究——以邢台、石家庄两市中学生为例[J];邢台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军;;宣泄与健康——浅谈班主任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引导作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2 程军;;宣泄与健康——浅谈班主任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引导作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3 孟四清;;中学生问题行为量表的理论构建与编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4 汪之顼;杨振宇;荫士安;;不同性别中学生青春期前后学习成绩变化的分析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第五届妇幼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5 黄盈;马丽莉;梁宝勇;;对中学生生活应激和困扰症状的调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龚翠萍;张捷;;包头市宏志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照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徐方忠;冯年琴;;听力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李国瑞;;上海市中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的研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赵亚男;郑日昌;潘子彦;;中学生情商问卷的编制及结果分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安丽;胡卫平;;中学生科学学习策略的发展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英云 乔蕤琳;保护+惩罚易引发中学生强迫问题[N];黑龙江经济报;2009年
2 英德市第一中学 李丽华;中学生网瘾的预防和纠正[N];学知报;2010年
3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余海蓉 郑向鹏;防艾宣传活跃着一支中学生队伍[N];深圳特区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韩玮玮 组稿;中学生心理透视[N];柴达木报;2010年
5 商州二职中 王小亚;当代中学生心理及行为浅析[N];商洛日报;2006年
6 孟民 祝嘉;完不成社会实践 中学生不能毕业[N];宝鸡日报;2009年
7 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 郑思东;透视中学生性心理[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刘海蕴;浪费的不仅仅是金钱[N];河南日报;2005年
9 记者 吴杰;桐梓 为中学生筑起心理防护墙[N];遵义日报;2010年
10 见习记者 吕君 通讯员 王琴芬;开学了,拿什么心情面对[N];嘉兴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陆洋;中学生担忧的一般倾向性和内容特殊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月娟;中学生学习能力倾向测验的初步编制[D];中南大学;2002年
3 翟群;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冯正直;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胡明;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简易筛查量表的编制及其筛查参考值、影响因素的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6 甄志平;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7 陈旭;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晏碧华;青少年印象管理的外显与内隐加工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启刚;青少年情绪调节:结构、影响因素及对学校适应的意义[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彬;中学生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引导[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雪梅;中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及其与人际压力、人际压力应对策略关系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3 陈洪岩;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小洋;中学生提问能力发展及与其阅读理解能力关系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徐晓飞;中学生学业社会比较对学业压力应对策略的影响[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袁茜;中学生偏爱流行音乐的心理分析及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晓天;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的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利;中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衔接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周冶;内观法对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干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王淑敏;中学生人际压力及其应对策略特点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263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326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