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负荷研究的某些新动向及教学应用
本文关键词:认知负荷研究的某些新动向及教学应用 出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相关认知负荷 认知图式 专长 工作记忆 学习者 教学设计 影响因素 问题解决 产生机制 测量方法
【摘要】:研究者对认知负荷的分类进行了细化,增加了相关认知负荷的概念;将认知负荷的产生机制与图式建构理论相结合;认知负荷的测量方法主要有利用产生式来测量认知负荷、自我报告心理努力、脑电测量技术、快速评估测验等;专长水平和媒体呈现方式等都是个体认知负荷的影响因素.认知负荷研究的最新成果为教学模式、教学计划、教学软件等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Abstract]:The researchers refine the classification of cognitive load and increase the concept of related cognitive load. Combining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cognitive load with schema construction theory; The main methods of cognitive load measurement include cognitive load measurement by production, self-reporting psychological effort, EEG measurement technique, rapid assessment test and so on. The level of expertise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media are all factors affecting individual cognitive load.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of cognitive load research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design of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plan, teaching software, etc.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基金资助项目(EBA030406)
【分类号】:G441
【正文快照】: 认知负荷理论是由Sweller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的.该理论从认知资源分配的角度考察学习和问题解决,利用信息结构和人类认知的交互作用来指导教学设计.值得注意的是,在认知负荷研究领域近年来又产生了一些新的研究突破.1理论观点在最初的认知负荷理论基础上,研究者们又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辛自强,池丽萍;认知压力促进知识建构:另眼看“减负”[J];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09期
2 曾巍;;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网络课程界面设计研究[J];软件导刊;2006年24期
3 陈巧芬;;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7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博伦;中、美《护理学基础》教材建设的比较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2 张四方;中学化学教学中样例学习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冯沛儒;电能质量监测装置的人机界面研发[D];浙江大学;2006年
4 王莉爱;初中生自我差异影响自我认知信息加工的实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湘皖;以消费者认知价值为中心的包装设计[D];湖南大学;2006年
6 龚明月;样例的外部表征对生物问题解决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唐彬彬;中学化学问题解决中迁移作用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8 于龙;认知风格、元认知能力与样例类型对样例学习影响的研究[D];广州大学;2007年
9 林清丽;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三维教学动画设计[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眉;论认知负荷理论在交替传译中的应用及其对口译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捷 ,孟芳琳;改革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J];社会科学;1984年10期
2 吕世荣;主体认识结构初探[J];江汉论坛;1984年09期
3 赵鸣九;学习的实质与学习的理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4 张钢成;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5 包霄林;论思维模式的构成、本质和主要特性[J];求索;1986年06期
6 董玉整;认识创造性初探[J];江淮论坛;1986年03期
7 张鸣;;论观念变革的机制和途径[J];学习与探索;1986年01期
8 袁晖;试论皮亚杰与康德的图式观念[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9 董玉整,董莉;创造:人类认识的本质[J];学术论坛;1987年04期
10 张钢成 ,陈卓祥;皮亚杰认识能动性思想述评[J];广西社会科学;1987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刘士林;先验批判:建构稳态性的理性保障机制[N];社会科学报;2001年
2 简德彬;文化创新:踏着时代的鼓点前进[N];文艺报;2002年
3 龚红艳、康小勇;模糊设计居住区环境空间[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4 胡晓明 袁进;现代化=世俗化?[N];社会科学报;2003年
5 杨永林;面向新世纪的社会语言学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傅书华;我们这一代文学写作的优长与不足[N];山西日报;2006年
7 临沂师范学院数学系教授 李红婷;我们该从教学模式中获得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波;审美情境与美感[D];复旦大学;2005年
2 胡霞;认知语境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李爱梅;心理账户与非理性经济决策行为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蓝国桥;“逻辑—心理”结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秦俊红;听力理解方式的批判性研究——重在英语口语语篇的语用学解读[D];山西大学;2003年
3 刘怡;词汇的文化内涵[D];四川大学;2003年
4 李春喜;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赵红艳;大众媒介传播与受众认知的互动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6 赵国军;从句法偏移看主观性对句法的介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慧;村落视野中的民族教育嬗变与区域文化适应[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郝俊彦;数学认知结构与数学学习成绩相关性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黄俊娟;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作文中的汉语句型负迁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贾俊梅;智力知识与作文创新思维训练[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4175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417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