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园隐蔽课程与教师人格魅力
本文选题:隐蔽课程 切入点:教师 出处:《教育与职业》2007年1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校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学生一方面接受正规的教育,另一方面又接受着非正式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即校园隐蔽课程的影响,而教师人格在校园隐蔽课程中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Abstract]:Campus is a place for students to receive education. On the one hand, students receive formal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y receive informal and subtle education, that is, the influence of hidden courses on campus. The teacher's personalit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vert curriculum on campus.
【作者单位】: 西安财经学院体育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体育部;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承林;浅谈隐蔽课程与素质教育[J];教学与管理;1998年Z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涌;;论教师人格魅力与校园隐蔽课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年04期
2 张君,王彩霞;隐蔽课程对高校教育目标的影响和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7年02期
3 孙宏伟;韩国钢;赵永哲;简萍;刘滨;;论冰上课教师人格魅力与体育隐蔽课程[J];冰雪运动;2006年04期
4 张承林;浅谈隐蔽课程与素质教育[J];教学与管理;1998年Z2期
5 祝文钢;体育课中“隐蔽课程”特点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6 周作宇;西方隐蔽课程思想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01期
7 王德勋,任燕;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论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12期
8 李霞;隐蔽课程建设之简要考察[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9 周作宇;;隐蔽课程浅探[J];教师教育研究;1992年01期
10 凌莉;;以教师人格魅力构建历史新课堂[J];成功(教育);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浩一梅;;教师人格魅力的表现与培养[A];农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张桂玲;;教师在远程开放教学过程中的作用[A];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C];2002年
3 杨秀荣;;谈教师对学生的爱[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4 张喜凤;赵红兵;郭海英;;培养“实用型”人才,教师是关键[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5 赵鸣九;;大学青年教师16种个性因素的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6 何轩;;从设计的事谈育人的事——艺术设计类青年教师如何提高自身教学水平[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王玲琴;;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光明的未来[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二——教苑撷英[C];2002年
8 冉光芬;;如何建构领导者的人格魅力[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卞玉潮;;维护学生的尊严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10 姚华芳;;让校园成为教师生命成长的乐园[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三——“陶花”绽放江南岸[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朴民;孔子的人格魅力[N];光明日报;2003年
2 文茂林;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N];解放军报;2002年
3 刘伟;人格魅力最动人[N];人民法院报;2001年
4 记者 汪成明 通讯员 闫拥洲;小巷总理的人格魅力[N];浙江日报;2010年
5 河南省通许县孙营一中 袁世杰;浅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N];学知报;2011年
6 沈应举 安徽总队;提升领导者人格魅力[N];人民武警;2009年
7 李东生 本报记者 赵忠生 肖福恒 张曙光;人格魅力的强光投射[N];人民武警;2008年
8 陈宏彩;领导者如何培育人格魅力[N];厂长经理日报;2000年
9 ;不是英雄的英雄[N];人民公安报;2002年
10 苏和龙 邵述尧 江苏建湖县冈西镇财政所;党员干部的人格魅力[N];中国财经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宽宁;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郭朝红;影响教师政策的中介组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周润智;被规约的教师职业[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延文;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罗儒国;教师教学生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利;学校课程领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常亚慧;沉默的力量[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赵剑;网络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惠娟;论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其潜教育价值[D];苏州大学;2010年
2 董晶;关于教师人格魅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作用的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3 宋时春;静悄悄的革命:教师对课程的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雨亭;隐蔽课程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5 季祥国;浅论对教师合法权益的保护[D];苏州大学;2004年
6 温洪泽;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隐蔽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樊华;教师对口语课堂参与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秋颖;教师成为研究者:现实与展望[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焦丽敏;论教师的情绪管理[D];湖南大学;2008年
10 姜淑颖;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900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590011.html